或许是太久未曾遇见好剧本的缘故吧,我初读澳门作家穆欣欣新编历史京剧《镜海魂》剧本时,顿觉眼前一亮,沉浸于难得的审美愉悦之中。这部戏剧佳作,确乎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关注存在之历史”的“思与诗的对话”。 长期以来,沈志亮作为澳门近代史上的抗暴义士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澳门百科全书》称:沈志亮又名沈亚米,广东香山下恭都龙田村﹙今属澳门﹚人。鸦片战争后,因不满葡人扩占澳门界址并以修路为名挖掘村民祖坟,与郭金棠等六位村民合谋,于1849年8月将总督亚马留刺杀在澳门莲峰庙旁。后为保护同伴,主动自首,终被清政府杀害于香山县前山,《镜海魂》即取材于这一史实。但该剧最值得称道的,并不在于历史的复述或再现,而在于通过艺术处理,将主人公置于历史与哲学的悲剧境遇中,并由此探寻澳门之“魂”的精义,建构起剧作鲜明的精神品格。 一切历史都是今人眼中的历史,都是当下对过去的回望。《镜海魂》作者在回望“沈志亮刺杀亚马勒(亚马留)”这一历史事件时,一方面对沈志亮反抗殖民者暴行的义举施以浓墨重彩,以张扬龙田村民走出黑暗压迫,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对义士的就义过程细致铺陈,以昭示这种愿望在事实上遭到挫败的悲壮结局。两相映照,张力弥漫,一体浑成,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镜海魂》以剧中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沈志亮之死不是偶然的,生命个体追求幸福、守护家园、捍卫人的伦理尊严的斗争,离开了强大祖国的支撑,其理想和希望终将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吞没。《镜海魂》对题材和主题的深度开掘,让人有理由相信,作为澳门之“魂”体现的崇高精神之价值核心,“爱国爱澳”决非一个“口号”,它积淀着无数澳门人的努力和牺牲,是伟大而艰难的澳门历史文化的自然引伸。 戏剧文本不仅是对于社会人生带着倾向性的“历史评价”,而且是依照某种美学原则的“审美评价”。穆欣欣对表现对象的审美把握,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典戏剧结构美学原则,将自己的感情意绪纳入剧中人物、情节、场面,从而升华了史实,显示出艺术结构的特有力量。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中,戏剧结构是首要问题。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就提出了“结构第一”的主张,并将这一美学观点具体化为“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结构原则。所谓“立主脑”,即戏剧创作要建立起“一人一事”的艺术结构。《镜海魂》始终将沈志亮作为中心人物展开矛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沈志亮居于全剧中心,却没有高高在上,凌驾一切。为了写好这“一人”,作者选取了仰视、平视和俯视等多种视角,通过多维度的观照,将艺术典型立体化、生活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