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素质与生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邵振国 (兰州) 参加讨论

    素质,笔者意指事物生而有之的性质,但也指后天的素养。
    黄土高原干旱缺雨,光秃赤裸,生有一种草,农民叫它冰草。它的草尖被牛羊牲口啃食尽光,而根却很长,千尺百丈地深扎于黄土之下,这种“生态”,乃为企盼、追逐黄土下面的潮湿水分,其所处的生存环境使然。农民改土造田,削山填沟,将它的根刨挖出来,用它搓编窖井绳子。窖井非常深,储存雨水、雪水。一桶窖水数十公斤重,全仗这草根绳吃力把水从窖底提上来,绳子“吱喳”响,而未见断绝者。其所具备的这种磨砺而来的拉力、韧性,即可谓后天素养了。
    是故生态,笔者的意思,乃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也,当然也泛指“黄土地”,因为没有什么生理特征和习性能够离开其所赖以生存的“生物圈”而言之。而人的素质,与这草根的“根性”相似,有与生俱来者,有经历生存环境的历练,依据“适者生存”的法则,适之而生者。
    由是联想,我们国人的素质中,多生存本能,而少生态思考;尚追逐实惠,而远离精神梦想;好趋附求同,而乏个人意志。如那冰草根,深扎土下,虽然为生存所必需,却并非是对其自身本质的探触!
    举目黄河流域,从高原到平原,从三江源到入海口,这里诞生过老庄孔孟。然则,今提及“素质”一词,却枉填嗟叹之声。有谁尚思先哲志士给予人的那种本质定义以及“生态”?《庄子》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虽然是一种向往、空想,但它给予我们一个怎样的关于人的范本啊!那个冰雪般的肌肤、处子般的纯净美貌,全然没有冰草根的欲求和困顿,相反,乘云气、御飞龙,以游无穷。这就是庄子理喻的人应有的精神本质。
    当今,人们似乎只剩下物质欲望、利益追求,而别无他有了,有谁尚思考比这些更重要、更值得去追求的东西呢?在这欲望的追求与实现的过程中,谁还去顾及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顾盼人类应有的本质,而记起孟子所说“吾善养浩然之气”,窃以为这“气”不是别的,它正是有别于生存本能的、“人之为人”之气。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是来看待自身本质,今人鲜也!
    国人素性中多耐力、忍力,可谓无苦不能受、无辱不能当。许多人只求存而活之,不问生存状态;只谋眼前之利,不管自身应有的权利是些什么,获得与否;更不要说去关注他人,思考正义、平等、人权,那种如孟子所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的大爱和关怀,更不在其脑际、心中。
    我们常见媒体报道,众多打工受雇者失去起码的权利保障,满负荷超工时劳动,尚被拖欠、克扣工资,乃至遭受蒙骗;商家厂主监管劳动者却严厉有加,动辄搜身、体罚、痛打,有甚者持刀断肢。乃至幼儿园的教师,也能以此暴虐摧残儿童权当开心取乐!种种侵犯人权的行为,其犯并不自知,因为他的头脑中根本没有人权意识。
    国人比比皆是地触犯法律自不待赘言,常见一件官司打之十年二十年者,及至打赢已是鬓发斑白、半生已去。其缘由,设法“变通”者多也,法律制度的“素质”低也。那根法绳长亦可、短亦可,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由是观,我们的诸行各业,似都具备这种“转化”性质,医、教、企业、工商、公安、交通,都存在利用手中权力做些“名堂”的事例。
    近年来,这种素质中的缺陷,突出表现于某些公务员身上。我们常见媒体曝光,某某地方刚建成的大楼、桥梁突然垮塌,你去调查事故,该工程一定是有验收合格证的,并且获得建设厅颁发的“鲁班奖”,听来成为笑话,却是实实在在的官员渎职!这种弄虚作假五花八门,普遍发生。他们唯有一件事做得无比认真,绝无差错,即对自己的上司言听计从,说一不二;乃至不分分内分外,服侍周到,胜过仆人。因为这是为自己谋取晋擢,哪里还管什么平等、尊严等人应有的本质,何谈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可言,此可谓我们国民素质中最致命处!
    至此,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理解我说的生态,它的确是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但也泛指那片“黄土地”!人之生存,毕竟不是冰草根,那般追逐水分,乃形成自己千尺百丈的根须。我倒是想让它“拔地而起”,改变土地赋予的生存习性,去有所思作为人应有的本质!
    (作者为甘肃省作协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