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 张锦贻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两岸儿童文学虽然各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扬、对于中华民族新一代人的爱却是共同的。因此,就彼此共同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在两岸均日益受到重视,大陆和台湾的幼年文学都将有大的发展。同时随着儿童社会地位的确立和人类对未来规划的关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更重视儿童对象的审美心理特征和阅读状态,重视儿童生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与相冲突的具体状况,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本位”观念突现出来;儿童文学的文体正在从单一向综合变化,从单纯向丰富发展。由此也为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交流
    作者简介:张锦贻,女,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陆、台湾海峡两岸开始有事务性的接触与交流,经济上、文化上相互冲击与互动的结果,在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也迈开了交流的脚步。1989年8月, 来自台湾的第一支儿童文学队伍,首先在安徽、 上海与北京三地展开交流。 紧接着于1990年5月, 湖南《小溪流》杂志社主持“第一届华文儿童作家笔会”;1992年5月,在台湾儿童文学界人士赴北京、 天津两地参加两岸儿童小说与童话研讨会后,又有云南、广州举办的“昆明·广州·台北儿童文学交流会”,陆续奏起了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序曲。
    1995年11月,第三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上海举行。两岸主要的儿童文学家又一次会面。大家都感到两岸儿童文学虽然各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承扬、对于中华民族新一代人的爱却是共同的。因此,应当谋求两岸儿童文学的共同繁荣。
    正是基于这样的愿望和希冀,1996年9月,两岸儿童文学学者、 专家与有关作家聚会于浙江师范大学,举行“96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与会者讨论了儿童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有关问题,研究以文学方式为提高中国儿童的素质作出一份独特的贡献。
    
    经济腾飞,给两岸儿童文学带来巨大的影响。
    从正面看,经济腾飞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旧的观念被冲破,新的观念层出不穷;同时,人性暴露,美与丑、善与恶、贪婪与公正的矛盾更加激化。作家处于这样的时代,能够通过这种动荡看到深刻的、本质的、本性的东西,创作的空间和天地突然宽广起来。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巨变给作家以深刻剖析人性、充分展现世界的动力。如今正是出儿童文学杰作的黄金时代。经济腾飞,高科技进入排版印刷领域,儿童文学书籍大都印刷得考究,装订精美,更加适应儿童的审美心理,再加上广大家庭购买能力增强,即使书价贵些,只要书好,也会踊跃购买。当然,面对市场,也就是面临激烈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正可以使儿童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但是,大家也观察到另一面的现象。首先,是儿童文学创作人才的流失。其次,受经济腾飞影响最大的是儿童文学的对象,即当今的少年儿童。如今,他们有的是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许多城市儿童把电视当作他们最好的伴侣,使他们常常不能专心和静静地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而更为普遍的是,由于社会上工作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少年儿童在追求升学、争选好学校的风气下,即使看课外书,也多与自己的课业有关,很少有悠然的态度来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对儿童文学的一种挑战。
    在研讨中,大家认为,富有魅力的儿童文学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所难以替代的优越性,更何况它的审美功能和净化灵魂的功能以及人生的智慧都是那些电脑、游戏机所不能比拟的。社会越发展,儿童越需要儿童文学的滋养,关键在于儿童文学是否能焕发它独特的魅力,能否出杰作。
    
    海峡两岸儿童文学虽然自40年代末以来受到长期的阻隔,但终因同属中华民族,同文同种,处于共同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中,使两岸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自然地显现出相同、相近或相通的民族性。表现出新时代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新一代人对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真善美精神的崇尚和光大。跟西方儿童文学相比,中国儿童文学更多一点情的温馨、理的深邃,总是要使少年儿童开卷有益;艺术表现自然、质朴、细腻、含蓄,有一种纯真美和蕴藉美,正适合深受华夏文化熏陶的中国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
    但是,数十年来海峡两岸的隔膜,又导致两岸儿童文学产生了风格特色上的巨大差异。
    就海峡彼岸的台湾儿童文苑而言,作家们在注重描写现实的同时,更倡导童心童趣的表露,倡导游戏精神的表达和童年情结的表现。一句话,倡导儿童文学的真正儿童化,不主张把成人世界中的人性扭曲、政治斗争以及种种社会问题都写给儿童看。由此,便形成了注重发展适应年龄幼小者为读者对象的甜美、机智而快乐的儿童文学风貌。因此,当今台湾,童诗和童话这两种最足以体现儿童文学本质特征的文学样式已成为儿童文学中的主要文体。目前在台湾最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如林良、马景贤、林焕彰、谢武彰、陈木城、方素珍等都是从事这两方面创作的。
    但以海峡彼岸的中国大陆而言,作家们虽然同样注重描写现实,而且从理论研究上比较注重儿童文学中按读者不同层次分为相互衔接的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部分,但在儿童报刊、文学批评及出版等各个环节上,却表现出过分看重少年文学而轻视幼年与童年文学的倾向。于是,两岸儿童文学就因目光“向下”和“向上”的不同,在题材内涵与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如在主题题材的提炼与兴趣上,台湾注重儿童情趣的采撷和生动的描绘,大陆注重儿童性格磨砺的刻划;台湾注重母爱的颂扬,大陆注重少男少女内心世界的剖析;台湾注重回归大自然的抒写,大陆注重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台湾注重对孩提天真生活的描摹,大陆注重少年渴求成熟,渴求男子汉精神的揭示……
    在表现手法上,竭力“向下”的台湾儿童文学注重拟人笔法与“鸟言兽语”的运用,注重儿童小说的童话化或寓言模式的营构;而“向上”看的大陆儿童文学,则注重于少年小说对于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的细微表明,注重作品的纪实性风格及其艺术框架的处理。
    在语言风格上,台湾儿童文学创作注重浅近明晰。在台湾儿童文学界流传最广的那本由老作家林良撰写的创作论专著,书名就叫《浅语的艺术》。而大陆不少作家则似乎更致力于开掘生活的底蕴和表现生活的本质。由于将社会现实中种种复杂的人生世象倾注于儿童文学,就使部分作品的美学风格趋于灰暗、抑郁。
    值得认真思考的是,大陆儿童文学与台湾儿童文学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显然,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现状都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着。在大陆,十年浩劫留下的巨大创伤,与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加深了儿童文学作家的忧患意识;而在经济腾飞过程中,当今大陆孩子从生理到心理的早熟,也构成一种令人吃惊的社会人文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少年儿童读者心中产生了“非儿童化”的倾向;另方面,儿童文学作家也认为不能停留于仅仅表现纯洁美好的童心,应当把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现实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并使儿童视角与成人意识达到一种有机的契合。但也不能不看到,当前在大陆,仍有不少人对幼年文学创作有一种误解,认为幼年文学简单、好写,因此,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以写少年文学来显示自己创作的文化品位。
    其实,幼年文学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俄罗斯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及苏联文学奠基人高尔基都曾专门地为幼儿创作。对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的全面认识并促使其达到应有的发展,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研讨活动已进行了多次,但这一切毕竟刚刚开始,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研讨的内容、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可以说,迄今为止,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各自都未对对方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各自原有的艺术格局并没有多少改变。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只要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继续下去,相互取长补短,各自的艺术格局必定会有所调整,以致最终朝一个整体的中国儿童文学方向发展。
    当前,就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共同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首先,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台湾抑或是大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是陶冶教育,文学的潜移默化自然不容忽视。因此,幼年文学将有大的发展。追溯历史,在本世纪50年代,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的声浪中,幼年文学曾经是大陆儿童文学中最有成就的一个门类。“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表现“伤痕”,重在“反思”。在少年文学崛起之后,幼年文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在台湾,幼年文学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确立起来,但一经确立,其发展的态势却让人刮目相看,短短十年时间,涌现出许多专门从事幼年文学创作的作家。且儿歌、童诗、童话、寓言、故事、散文等门类都有发展,并十分注重幼年文学读物的装帧和插图,使其在增强台湾儿童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良好作用。这无疑对大陆幼年文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其次,随着儿童社会地位的确立和人类对未来预测的关注,儿童文学的“本位”观念也突现出来。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重视儿童对象的审美心理特征和阅读状态,重视儿童生活与社会现实相对应与相冲突的具体状况,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性。由此创作的“本位”作品更多地强调内容的健康清新,艺术表现的轻松愉悦,使儿童文学与儿童读者血脉相通,使儿童在阅读中感到可亲可信。儿童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源于此,发展于此。当然,也必须看到,在大陆伴随着文革以后的文学复苏,出现了一批“泛本位”少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旨大多是“深沉”、“凝重”、“严肃”,其暗隐的读者实际上多为“准青年”或更高年龄段读者。但这些作品仍属于大儿童文学的范畴,对于儿童文学疆界的拓展,它也自有其功劳。在台湾,随着儿童诗一统天下的格局在80年代被打破,少年文学也有“泛本位作品”存在。因此,这样的作品也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又次,理论之于创作的重要性,已经被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实践所证明。虽然,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似乎与概括的理论阐述与具体的理论批评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儿童文学创作如果离开理论的及时总结和引导,就可能陷于无序的发展和盲目的追求中。在大陆,新时期以来对童话的幻想特质、童话幻想反映现实的种种方式及其变化、童话中物性与人性的逻辑关系以及在新时代中的延伸、变迁等等问题的认识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使童话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而且推出了周锐、郑渊洁等一批创作旺盛而又极具特色的童话作家。
    比较起来,大陆的儿童文学理论建设要强于台湾,但迄今为止,儿童文学理论始终滞后于创作。海峡两岸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人都不多,在一个时期完全处于自我奋斗的境地。不过,20世纪下半叶。海峡两岸还是出现了一批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他们的不懈努力,正改变着理论长期滞后创作的现状。此外,大环境的改观也为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大陆,现已有若干大学设有专门的儿童文学研究所或研究室;在台湾,1987年,师专改制为师院,儿童文学课由语文组织选修改为全师院学生必修。这一切,显然为儿童文学理论的开拓创造了条件。
    再次,随着海峡两岸经济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两岸儿童文学从观念到实践无疑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由于儿童文学读物具有可以随时阅读、经常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无论科技怎样地进步,儿童文学仍然会在未来儿童的生活中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儿童文学领域中传统文学样式如童话、寓言、儿歌、童诗、小说、故事、散文等也会变得更加新颖和美妙,更加吻合当代儿童的阅读和接受。同时,各种文学样式之间的相互汲取、相互化合,也使其取长补短或生成另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如目前已经出现的散文童话、寓言小说、故事儿歌、谚语故事、论说散文等等,以及我们一时无法预测、无法命名的各种具体文本。有一位作家在前两年出版了一本含谜小说,悬念叠出、情节曲折、别出心裁而又别开生面。十分严谨的科学知识也可以用轻松、诙谐的形式来表现,如近年出版的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科学相声集流传很广。可以看出,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文体正在从单一向综合变化,从单纯向丰富发展。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在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创作中有不少少年儿童作者的参与。小作者们用童稚好奇的目光对人生、对社会的探视和探索,用天真活泼的口吻对世界、对生活的描绘和描述,都十分引人注目。目前,几乎两岸所有的儿童报刊都开辟专栏专门登小作者的各类作品。同时,在大陆和台湾的绝大多数中学里都有文学少年自己组织成立的文学社团,而且大多以比较简便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印成小报。从这些虽然稚嫩却极真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复杂的大世界中相对清纯的小世界;可以听到喧嚣生活中的清脆的童声;使人耳目一新。少年人从自己的视角看生活的发展,从而留下了许多新的、艺术探讨的课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众多的文学少年也正是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作家的后备军,应当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创作,采用各种方式予以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鼓励。不少儿童作者出书的事实,使两岸儿童文学家对儿童文学的意义、对儿童文学新人更有一种新认识,既要尽心地创作好儿童文学作品供小读者阅读,又要真心地指导小作者参与儿童文学创作,双管齐下,使中国儿童文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