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格林童话的原始版和初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2011年03月2 彭 懿 参加讨论


    
即使你从未读过格林童话,也一定知道《白雪公主》和《小红帽》《亨舍尔和格莱特》(糖果屋)《玫瑰公主》(睡美人)《灰姑娘》这些童话。我们对它们早已烂熟于心。要不《儿童文学的乐趣》的作者佩里·诺德曼和梅维丝·雷默怎么会说:“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上面的几个童话故事,熟悉到忘记了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些故事的,忘记了他们第一次是在哪里听到这些故事的,仿佛他们生来就知道这些故事。”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童话集像格林童话这样深入人心。它不但是世界上版本最多的童话集,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童话集,时至今日,已有一百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德语圈及英语圈,它的传播范围之广,甚至堪比《圣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格林童话已经成为了人们童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格林童话不是格林兄弟,即哥哥雅各布·格林和弟弟威廉·格林创作的,是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民间童话进行整理和改写而成的。《格林童话全集》一共收录了二百篇童话。
    那么,这二百篇童话,都是格林兄弟风餐露宿,不辞辛苦,长年跋涉于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从一个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渔民或是猎人那里听来的吗?杰克·齐普斯在《格林兄弟:从魔法的森林到现代世界》一书里描绘了这样一个事实:“长久以来,人们相信他们两个人在德国四处游荡,从强悍的农夫嘴里收集故事,所以所有的故事都是纯粹的德国故事。”其实事实正好相反,格林兄弟一次也没有去过乡下,而且给他们讲述那些民间童话的人,也不是泥土气十足的乡巴佬,最主要的讲述人,竟是一群来自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子。格林兄弟常去她们的家里,或是把她们请到自己的家里来,请她们大声地讲故事,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除此之外,格林兄弟还直接从书本上摘录他们认为合适的故事。
    不管格林童话是不是采自于口头传说,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近百年来,格林童话一直是作为儿童文学被孩子们广泛阅读。今天没有人会怀疑格林童话不是儿童文学。可是,现在却冒出来一本名叫《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书,它的勒口上印着这样一段话:“白雪公主和生母争风吃醋﹔灰姑娘没有了魔法仙子的帮助﹔长发公主是巫婆报复男人的工具﹔睡美人和王子结婚后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署名是格林兄弟,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格林童话,它脱胎于桐生操(日本两位女作家的共同笔名)所著《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及其续篇《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Ⅱ》。这是她们假借格林童话之名,创作的成人童话。
    格林童话虽然没有成人版,但并不等于它没有原始版,没有初版。格林童话不是一锤定音,不是从开始到最后只有一个版本,它不断被改写、不断被修饰,一版又一版,是慢慢被改写成适合孩子阅读的儿童文学的。
    
    
说起来你或许不会相信,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在原始版和初版格林童话中并不是我们今天读到的样子。比如在原始版《白雪公主》里,一次次残忍、不择手段地杀死白雪公主的,不是她那坏心肠的继母,而是她的亲生母亲。最后救了白雪公主的,也不是年轻英俊的王子,而是她那从国外征战归来的父亲……格林童话的原始版,是格林童话成书之前由格林兄弟亲手记录下来的原始手稿。不过,格林兄弟还在人世时,这份手稿就已经下落不明了。没有人会想到,1920年,这份像睡美人一样沉睡了一百多年的手稿竟会在一座人迹罕至的修道院里重见天日。因为这座修道院名叫厄伦堡,所以这份手稿又叫“厄伦堡手稿”。初版格林童话,也就是第1版格林童话,问世于将近二百年前的1812年和1815年。
    从初版开始,格林兄弟一直不断地对童话集进行增删与润色,特别是弟弟威廉·格林,几乎花费了大半生的时间,一版接一版精雕细刻地改到了1857年的第7版,其时间跨度竟然长达四十五年之久。这一版问世的第二年,即1859年,威廉·格林与世长辞,童话集的修订也随之被画上了一个终止符。我们今天读到的格林童话,都是从被称为“决定版”的第7版翻译过来的。
    让我们以《白雪公主》为例,看看威廉·格林到底进行了怎样的修改。他做的最大一个改动,就是把杀害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改成了继母。为什么这样改呢?他用继母替换母亲,是出于母亲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过于残酷这样一种忧虑。因为这种冷血的母亲形象,实在是与孩子们所熟悉的集母性、温柔、慈爱于一身的母亲形象相距太遥远了。一个刚刚还许愿想要一个“像雪一样白、像血一样红、像乌檀一样黑的孩子”的母亲,怎么转身就能亲手杀死这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呢?这显然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这哪里是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女巫。还有就是如同玛丽亚·塔塔尔在《格林童话的客观事实》中所说的那样:“随着《格林童话集》的一版再版,威廉·格林一定是深刻地感觉到,这本童话集不是为了娱乐大人,而是要成为孩子们就寝时间的一座民间故事的宝库。”他肯定是意识到了,没有一位母亲愿意在孩子临睡之前,为他们朗读这样一个母亲杀死自己女儿的故事。
    
    
或许有人会问,包括《白雪公主》在内的格林童话,为什么会有那么持久的魅力呢?这是因为虽然经过改写,但格林童话还依然保留着口传文学那些便于记忆的特征,加上它情节曲折,又有不可思议的魔法和邪恶无比的女巫,每一个故事里边都充满了你死我活的较量,表达了人类那些最单纯、最朴素的愿望,当然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前来阅读了。不过,说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雪登·凯许登在《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一书里揭示说:“但童话故事不只是充满悬疑,能激发想象的冒险故事,它所提供的并不只是娱乐效果。童话故事在追逐奔跑,千钧一发的情节后,还有严肃的戏剧起伏,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虽然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能帮助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查尔斯·弗雷和约翰·格里菲思在《重读童书》中,也强调了格林童话这种内在的力量:“格林童话人气不衰的秘密之一,就是它探讨的是围绕着自我与信念、家庭的纽带、敌意、生存、性、地位、权力而展开的恐怖和欲望,拥有一种能触及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心灵的力量。不论你是心理学者、社会学者、道德家,还是不具备批判眼光的一般读者,也不论是你站在什么立场,都能从中清楚地看出人类生活的种种侧面,几百万人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身影。”
    比如,当孩子们在阅读《白雪公主》时,就会从白雪公主身上发现自己的虚荣心,并学会如何面对及处理。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说的是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如何战胜歹毒王后的故事。但如果请孩子们深思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王后能连续三次置白雪公主于死地呢?孩子们就会发现,不是白雪公主没有记性,也不是王后装扮得有多巧妙,因为七个小矮人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你要小心,我们不在的时候,你不要让任何人进来。”让白雪公主上当受骗的,就是她自己的虚荣心。束腰带和梳子可以让她变得更加美丽,面对这种诱惑,她完全没有一点抵抗力。格林童话是想告诉孩子,对于一个女孩来说,虚荣心真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故事的最后,王后死了,她被迫穿火红的铁鞋跳舞,一直跳到倒在地上死去为止。王后必死,女巫一定得死,这不仅仅因为她是这个故事里的邪恶化身,更因为她还是白雪公主的虚荣心的象征。
    以前说到格林童话,总会说到它里面的人物善恶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其实也不一定。像白雪公主这样一个好女孩,其实身上也有恶的一面,就如同王后在密室里用巫术做的那个苹果,红的一半有毒,白的一半没有毒。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发现它,征服它。
    古老的格林童话,实在是教会了我们人生太多的东西。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