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布拉斯科•伊巴涅斯的“中国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段若川 参加讨论

    二
    对于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布拉斯科情有独钟。在他那三卷本《一位小说家的世界旅行》的第二卷中,我们看到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再次说服自己,我正在北京,但是这也阻挡不了第二天我产生同样的疑问。住在这个城市是多么不平凡。它的名字我们小时候就学会了,那是一个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的极其遥远的地方。
    这个中国的城市在我们脑子里最初的印象是远得没法说的、从没那么远的地方。小时候有人说某人要永远地离开了,就说:“他要到北京去了”,就不用再做什么说明了。有的人为了强调某种事物永远不可能实现,或者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就会说:“这儿不成,就是到北京也不成。”这就把一切都说明了。
    布拉斯科是用这来说明,在他的心目中,中国、北京是多么遥远,多么神秘!但是,在20世纪初,1923年,他终于乘大客轮漂洋过海,从美洲取道日本和朝鲜,乘火车从中朝边界入境,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但是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中国啊!
    当时朝鲜已经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侵略者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实际上,他们已经从各个方面控制了东北地区,而盘踞在东北的军阀们也在变本加厉地鱼肉百姓。于是,我们的作家对中国的头一个印象,来自于在一座火车站看到的情景:
    我们看到车窗底下,上百个孩子,他们的身体被铁丝网上的刺扎着,却没有感觉……大家都伸着胳臂拥挤着,手掌张得开开的。他们叫喊着,哀求着,还有几个哭泣着。最小的几个翻滚在地上,被同伙们踩着,但是他们立刻站了起来,继续参加到乞讨的合唱中。
    列车员叫我们不要给在车站上乞讨的人群施舍,中华民国要消灭这种往昔的劣习。但是怎么能拒绝这持续了好几分钟的恳求的声音呢。孩子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看到的是带有异国情调的孩子,就更吸引人了。这一大群雪崩似的孩子,他们满脸皱纹,眼睛就像老头子的似的,还有打扮和表情都像成年妇女似的圆脸女孩,这促使我们没有听列车员的话,开始将成把的硬币从小窗口扔出去。
    还不如不这样做呢……!一看到钱,大人就涌到孩子们那里。冷漠地看着火车远去的大小伙子们,扑到小孩子身上,拳打脚踢扇耳光,去抢他们的钱。
    从上述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的作家是怎样地同情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并且为他们担忧啊!然而这些并不是我们的作家看到的唯一的东西。在沈阳,他看到清朝最早的几个皇帝的宫殿和陵墓,他被那些宏伟壮丽的建筑物震惊了。当他看到了北京的故宫、北海、颐和园以及长城等气势恢弘的历史古迹时,他更被东方文化陶醉了。他望着“真龙天子”的红墙黄瓦,天坛里与数字“九”紧密相关的洁白的寰丘,琢磨着中国人心中的天、地、人的玄妙东方哲理。他喜欢北京的四合院,但是他看不惯以人代马的人力车,也不喜欢被中国人称为“三寸金莲”、而被他的同胞作家皮奥·巴罗哈称为“羊蹄子”的封建残余。中华民国建立了,可是末代皇帝和他的皇后、妃子们,还有他们的太监们仍然怀着复辟的梦想,盘踞在故宫的一隅,接受着遗老遗少们的顶礼膜拜。布拉斯科·伊巴涅斯从北京的空气里闻出了一股陈腐的味道,于是他到了上海。他发现那里的空气比北京的要活跃得多、愉快得多,那里有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他们开创的民族产业。
    他们一行从上海乘坐豪华游轮“福兰科尼亚”号前往香港。在香港他领略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香港工人曾举行罢工,使香港变成了“臭港”。而离香港不远的广州,孙中山先生正在准备北伐,共产党不但积极参加北伐,而且还组织起民众,把工人、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革命气势风起云涌,一向支持民众的布拉斯科·伊巴涅斯怎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怎能不就近去目睹中国的革命呢?他想从香港到广州去看一看。他的旅伴们劝他不要去,因为这些工人农民肯定会仇恨一个白人的。但是他决心已定,旅伴们以生离死别的心情与他告别。可是他安然无恙地、心满意足地回到了游轮上。
    在另一个篇章里,他以激动的心情描绘了他一天早晨看到的奇观:
    到香港的前一天,我目睹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场面。我们正航行在台湾与内地海岸之间的海上,离一个在西班牙语里称作“钓鱼岛”的地方不远,那个海湾里经常波涛汹涌,即便天气很好也如此,这对小船很有威胁。太阳刚刚出来不久,我发现福兰科尼亚号上的几个水手互相招呼着,他们跑到轮船的一侧。我必须凝聚全部视力,好不容易才看到那奇特的情景。三个半裸的中国人站在波涛间,朝我们驶来;波高浪陡,不时把他们埋在波谷,又把他们掀起,时隐时现。只有当他们从我们的轮船旁驶过,或更确切地说,当福兰科尼亚号驶到他们跟前时,我才发现,他们三人的那条船,不如说是一副棺材。那是一条三米长的小船,漂在离船帮只有几厘米的水面上。由于这条船不断地进水,在海面上几乎看都看不见它。他们中的一位时不时地放下桨,从那黑乎乎的船底里把水舀出来。他们就这样在海峡的巨浪中前进。这天早晨,连福兰科尼亚号都被巨浪颠簸得摇摆不定。
    在福兰科尼亚号的指挥台上值班的军官微笑着赞扬这些中国人的大胆、坚定。他说,“如果有人懂得怎样指挥,中国人会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海员。”三个船民从我们的船边驶过,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们,他们很有尊严地、毫不动容地用脊背对着我们。
    我认为布拉斯科·伊巴涅斯对这三名中国船民的描写很有象征意义。他很欣赏中国人民的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他们头也不回地、一无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布拉斯科·伊巴涅斯牢牢记住的那位军官的话,实际上也就是他自己的心里话:只要有人懂得怎样领导,中国人会成为最优秀的海员!四分之三个世纪过去了,中国果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布拉斯科地下有灵,他也会含笑九泉的。
    布拉斯科·伊巴涅斯一生中对中国的旅行大概就是这一次,总共几十天的工夫,但是在这部游记中,他竟用了近200页的篇幅来描写他看到的中国的各个地方,从东北的沈阳,到北京、上海、香港、广州,一直到澳门。可见中国在他心目中是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短短的几十天中,他看懂了中国,他看懂了中国人的心。他对三个船民的描写就证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