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唐诗和中华文化在北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2009年印尼《呼声》月刊 凌彰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凌彰,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老教授协会和中国翻译协会的会员,北京印尼邦加侨友会顾问和香港邦华校友会名誉会长。
     北欧五国有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和冰岛。1999年的人口分别为瑞典约884万余人、丹麦527万余人、芬兰513万余人、挪威440万人、冰岛27万人。华人华侨历来很少,1986年瑞典华人华侨约有12000人(其中有联合国安置的越南华人难民5000人)、丹麦有华人华侨3700人。(其余三国的华人人数不详)
    1930年代后期,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开始聘请中国学者到该校讲授汉语和中华文化。随后也有瑞典、挪威和芬兰的作家翻译或创作了中国题材的作品,逐步地传播了中华文化。
    一、传播中华文化的华人学者
    在北欧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贡献的华人学者有黄祖瑜教授、田龙教授和蒋顺洪夫妇。
    ①黄祖瑜教授。瑞典籍华人学者,1912生于河南省信阳市。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后留学英国。193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后应聘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讲授汉语、音韵学和中国文学。1952年后又应瑞典教育部的聘请到瑞典各地介绍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和文字学等。并曾赴挪威、丹麦等国介绍中华文化。
    黄祖瑜曾与瑞典文学家合作将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译成瑞典文,也翻译了《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和《老子》。1962年应瑞典西部重要港口的哥德堡大学聘请,在东方语言文学系讲授汉语,并主管该校图书馆的中、日文图书。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大纲》(合著)、汉语教材《汉语初步》。另曾翻译中国语言学家王力的专著。
    1981年8月29日,欧洲汉学界华人在法国里昂成立欧洲华人学会(简称欧华学会)。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黄祖瑜教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副会长为巴黎大学的李治华教授。学会致力于提倡学术研究、交流教研心得经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并出版会刊《欧华学报》。
    ②田龙教授。瑞典籍华人学者、诗人。1907年生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1926年毕业于武昌文化书院,1932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科,1936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后,获法学博士学位。1956年随瑞典妻子定居瑞典。先后在远东博物馆和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古诗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汉字书法。曾赋诗六千余首,其中不少诗篇自译成法文和英文,在法国和北欧广为流传。
    ③蒋顺洪夫妇。印尼华人。1960年代移居瑞典,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和业余翻译。同时主编华文刊物《华文通讯》,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此外,瑞典首都的一些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于1990年8月合作创办了北欧的第一份华文报刊《北欧华人》月刊。
    二、创作中国题材作品的瑞典作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些瑞典作家通过来华旅游考察、或工作学习,创作了中国题材的长篇小说、剧本和报告文学等作品,比较广泛地介绍了新中国的情况和中国的历史、哲学、美术以及西藏的巨变。他们是:
    ①柴特霍尔姆(ToreZetterholm,1915-)瑞典剧作家、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瑞典报刊和电台的记者、瑞典戏剧家协会主席。1960年代中期访问中国后,著有剧本《上海的女人》(1967),揭露帝国主义在华造成的罪恶,并歌颂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社会;历史小说《洋鬼子》(1976)叙述中国义和团的起义和英勇斗争;《红色的佛》(1983)描述西藏解放前后之巨大变迁的长篇作品;论文集《中国的挑战》(1969)。另著有其他题材的6部剧本和3部长篇小说。
    ②希尔克隆德(WillyKyrklund,1921-)瑞典小说家、剧作家。著有解释中国哲学思想的长篇小说《马先生》(1952)、《正确的感情》(1974),以及剧本《酒壶》(1946)和短篇小说集《貂之死》(1954)等7部作品。
    ③米尔达尔(JanMyrdal,1927-)瑞典作家。曾在美国上学,当过记者。1955年起成为专业作家,也是瑞典1960年代报告文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报告文学和游记《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1963)、《中国旅行》(1966)、《中国,革命继续前进》(1970)、《丝绸之路》(1977)等8部。另著有长篇小说《回家》(1954)等5部。
    ④林德奎斯特(SvenLindquist,1932-)瑞典作家。1950年代在北京学习汉语。1961至1962年任瑞典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1966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著有报告文学专著《来自中国内部》(1963)、《亚洲经验》(1964)和《吴道子的故事》(1967)等8部作品。
    (附注:吴道子系唐代著名画家。河南禹县人。曾任兖州(今山东)瑕丘县尉和唐玄宗时期的内教博士。曾在长安、洛阳二地的寺观作壁画三百余间,又传曾在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只用一天画完。)
    ⑤古斯塔夫逊(LarsGustafsson,1936-)瑞典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196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波尼尔文学杂志主编。对中国古典哲学颇有研究,常在作品中谈论庄子的哲学观点。著有诗集《暖屋和冷屋》(1972)、长篇小说《兄弟》(1960)、论文集《乌托邦》(1969)和剧本《房客》(1968)等十余部作品。
    三、挪威的唐诗选译与西藏题材作品
    挪威于1954年10月5日与中国建交后,开始重视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其首都奥斯陆的德雷耶出版社于1967年出版了安•多卢德斯加尔德翻译成挪威文的《杜甫抒情诗》。挪威女作家西伯格(EvaSeeberg,1931-)也两次访问西藏进行考察,随后发表了研究西藏的佛教心理的作品《她没有死》(1972)、《是的》(1973)和《死后三天》(1981)。1989年她又发表描写西藏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奇迹的时代》。另著有小品文集《惊讶》(1949)和描写妇女问题和爱情题材的长篇小说《他在我身边》(1952)等5部作品。
    四、翻译中国古诗的芬兰诗人
    尼耶米宁(PerttiNieminen,1929-)芬兰诗人、翻译家、汉学家。著有诗集《石器时代》(1956)、《墓穴》(1958)和《眼睛里的世界风光》。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造诣很高。曾翻译毛泽东诗词和历代的中国古诗十余部,其中有包括唐诗宋词在内的《中国历代诗歌选》(1975)等。
    五、翻译沈从文作品的瑞典汉学家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N.G..D.Malmgvist)是瑞典学院的18位院士中唯一懂中文的院士,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他一向推崇沈从文,曾多次宣称沈从文是五四以来第一个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为此,他用20年的时间把沈从文的作品译成瑞典文,并在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中进行传阅,而且多次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据说1988年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两个月,沈从文不幸去世,而无缘该奖。
    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湖南凤凰县人。历任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著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一百多部。主要作品有《边城》《月下小景》《八骏图》《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另有《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和《龙凤艺术》等历史文物研究专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