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在大自然中读好书——由“阿拉伯之梦”论《序曲》中的自然与教化(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王茜 参加讨论

    三、人与自然共在的生命世界
    《序曲》是一部心灵在自然中成长的记录,又是一部关于自然的赞歌,研究者们普遍注意到了自然对人的重要价值,却容易忽视人对于自然的意义。如果华兹华斯从来不曾受到过良好的人文教育,不曾对社会问题进行过关注与思考,无论他有着怎样丰富的在自然中成长的经历都难以产生《序曲》第五卷的瑰丽梦境。在海边读书的华兹华斯已经是一个在剑桥学院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热爱阅读,通过阅读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伟大作家的好书浸润在优秀的人文精神熏陶中。正因为此,人和自然之间的对话才能有效地发生,梦境正是自然教化与人文教化彼此融通之后诗人阅读经验的诗意呈现。对于一个未曾受到过良好的人文教育的人来说,自然经验也许更多只是停留在分散零乱的感性经验和印象层面,自然美中所蕴含的普遍性与统一性只有在受到人类精神灵明的照耀后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来。在自然与人之间其实存在着彼此开启的问答关系,人对自然的提问愈是经过深思熟虑,自然的回答便愈精彩;而倘若没有敏感的人,自然就只能保持为一个沉默的存在。
    自然之于诗人的意义并非一下子全部显现。如果说在童年时代,诗人更多凭着先天的感知能力接纳自然,自然也主要是作为一些似乎别有深意的感知印象而存在,那么随着他的成长,随着年龄、阅历与学识的增长,生命世界的日益开阔,自然才逐渐呈现出理性精神与道德内涵。当华兹华斯在阿尔卑斯山脉中漫游,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面对如此一本巨书,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读到真正的博爱和简明而普遍的人类理性,男女老少共有的真理”。[1](P.150)把自然比喻为“巨书”,能够从自然风光中读到博爱和简明而普遍的人类理性,无疑与其阅读经验以及受到的一切人文教育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有关。伽达默尔将理解视为一种问与答的对话活动,我们已经置身其中的视域决定了我们能够从对象中看到什么。面对自然之书,牧童渔夫、文人墨客、哲人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并非所有人都能发出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感怀,即便是在同样的大自然中读书,自然也会在不同的阅读者心灵上留下各不相同的印记,对有些人来说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深邃智者,可以在思想上与之沟通;对有些人来说自然是浮光掠影的风景,仅能提供身体感官的舒服愉悦;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根本就无视自然的存在。正如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所言:“我们在自然中探寻,结果发现我们是在探寻自己。”[7]
    对诗人而言,自然亦师亦友,对自然来说,华兹华斯宛若知音,两者之间发生着彼此开启互相生发的对话,这正是现象学意义上人与自然双方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意向性关联。一方面,自然通过其对身体知觉的冲击发出它低沉的耳语,让聆听者走到它所引领的道路上去,它并不给予聆听者任何清晰的、理性的思考,以某种内在统一性或者具有先验统一性的情感基调推动聆听者沿着它所指示的方向一步步地探寻下去。幽邃的森林、平静的溪流、优美的田园各自带给人不同的思绪,这些绝非只是观赏者加于自然事物之上的主观情感,自然从与人相遇的那一刻就开始诉说,至于能否听得懂它神秘的诉说,能够在它指引的闪烁着朦胧微光的道路上走到何方,看到怎样的风景,却又要依赖其观赏者感知的敏锐与心灵的深广了。在不少情况下,人们身处自然,所得不过是一些散漫的思绪和零碎的印象,或者自然不过是一重使身心轻松愉悦的背景,与人的精神并不会有太多交集。自然只对那些有着良好教养的阅读者显示它的魅力,在《序曲》中,正是对人类知识的不懈探索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才使诗人的思绪在一片壮阔海景的引发下飞扬激荡起来。
    在《序曲》中,自然从未被视为一个经受客观打量的对象,从未被作为“自然环境”与社会产生泾渭分明的界限,自然与人在诗人的生命世界中水乳交融,借用诗人的话语,就好比是德温河的河水在“我的摇篮曲中融入喃喃私语”,自然是诗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离开了诗人的生活世界就无法理解华兹华斯的自然,而不考虑伴随其一生的自然经验,也无法理解华兹华斯的人生体验。在大自然中读好书的情景意在说明:自然的道德价值并非先天隐藏在自然之中,然后等待人们去发现,它只能由自然与人文、与社会的交融对话引发出来,脱离开人文与自然共在的生存世界单独谈论自然的价值不可行。只有当人的求知行为与道德实践活动在其观察者的人生历程中展开,以其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面对自然时,自然才会显示出它作为宇宙真理、德行导师的价值,爆发为一股提升生命境界的蓬勃的力量。同样,把自然的美德和真理完全视为人的主观赋予也不恰当,因为正是借助自然富有表现力的感性存在,借助对自然的身体知觉经验,人们才深刻地体会到必然性的含义。如果没有人文传统及社会生活所赋予的视角,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听懂自然的诉说;而如果没有自然这个包容我们、不能为人的理性认知和感性经验所完全掌握的绝对存在,人文知识便缺失了一种借助超越性视角反观自我、提升自我的力量。总之,相对于主客二元论视角,人与自然共在的生活世界能够更好地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玄妙丰富的关联。
    在《序曲》中,阅读者、大海、梦境三者构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精神激荡的生命世界。自然之美为心灵的翱翔提供了身体知觉上的激发力量,阅读活动则为飞翔的心灵提供了清晰实在的内容,最终使得诗人的人生怀抱得到明确而有力的表述,这正是一个自我的主体性在世界中逐渐凸显的存在过程。带一本好书走进自然,借助书籍中的人文情怀展开与自然的对话,聆听自然的回声,这声音高远、深邃、嘹亮,可以牵动起精神翱翔的翅膀。在大自然中读好书,正是自然以及人同在的生活世界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