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论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 任晓晋 侯铁军 参加讨论

    三、瓷器之用:作为审美和欲望主体的女性
    然而,在18世纪的英国诗歌中,女性并非仅仅以男性欲望和审美客体的被动形象出现。实际上,她们或主动向追求者索取瓷器,或一心观看瓷器而忽视男子的存在,或迫不及待地购买和消费瓷器,积极地利用中国瓷器来外化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欲望诉求,表现得非常主动。从深层次而言,通过上述行为,这些备受父权社会压抑的女性彰显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自己,获得了某种自由、解放和自我实现等心理补偿和精神超越。
    头发、狄安娜、中国瓷器、男女情事等元素在诗人马修·普赖尔的诗歌“阿波罗与达芙妮”中又一次联系在一起。此诗中的阿波罗一边追逐达芙妮,一边历数自己的优点,以博得她的芳心。然而,达芙妮不为所动。无奈之下,阿波罗只得请达芙妮明示一二,以便能按她喜欢的方式来追求她。此时的达芙妮不但没有拒绝,反倒停下脚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她督促阿波罗善待草木,讨好自己的父亲,还嘱咐他:
    从东方带些奇珍,
    鸟禽走兽和珠宝。
    在北京的集市,
    花划算的价钱,
    买个漆器橱柜,
    几件中国瓷器。(qtd.in Johnson,The Works of English Poets 237)
    只有达到这些条件,达芙妮才愿意接受阿波罗。在这里,达芙妮刻意强调原产地在北京的瓷器价钱划算,并向阿波罗索取瓷器作为求婚礼物,反衬出当时中国瓷器在英国的价值不菲。索取昂贵的中国瓷器,体现的不仅是达芙妮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异域事物的喜好,更是她通过这些珍品来外化自己的价值,彰显自身地位的一种方式。达芙妮的索取还凸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她不再是希腊神话中被动逃避阿波罗追求的仙子,也不是蒲柏诗中被动容纳琼浆的瓷器,而是化被动(被追)为主动(索取),提出自己的诉求,并让对方要么满足要求,要么退避三舍。在这个反客为主的话语指令中,达芙妮的身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曾经男性欲望的客体转变成欲望的主体,凸显了女性的主体身份和价值。
    在盖伊的“致一位酷爱古瓷器的女士”中,男性叙述者一直在不停地观看瓷器/女性,并把自己视为“它/她们”价值和意义的源泉:“肌肤精细如凝脂/在被看时最值钱”(Gay 3)。在这里,观看不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行为,而是“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纠结的观看方法。它通常是视觉中心主义的产物,观者被权力赋予‘看’的特权,通过‘看’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陈榕349)。然而,尽管男性处心积虑地将女性限制在自己的观看之中,诗中的女性也在积极地使用观看来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不同的是,她观看的对象不是男性,而是中国瓷罐,将它作为自己审美和欲望的投射。当看到瓷罐时,她“心潮澎湃似火烧/眼神炯亮燃欲火”,获得了极大的感官享受。女性对男子的忽视(不看)实际上也是一种携带着权力的行为,它导致了一种不在场——作为男性依附物的女性的不在场,从而使男性沦为一个失去了客体的主体,自然也就剥夺了他的中心地位。不仅如此,劳拉的观看还反转了女性被男性观看的传统男性中心话语。她对瓷器的观看使得男性嫉妒不已,以至于他甘愿让自己成为她观看的对象:“我将幸福又快乐/若那秋波青睐我!”(Gay l)并不惜屈尊,把自己降格成中国瓷罐的情敌,还写下了这封诗体信,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力图赢得她的注目。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位女士会“看”这封信和这位焦躁不安的男性书信者吗?
    在这股贯穿整个18世纪英国的中国瓷器热中,表现尤为抢眼的是女性。除玛丽女王外,当时因瓷器收藏而闻名的还有乔治二世的情人亨丽埃塔·霍华德和奎斯伯里侯爵夫人凯瑟琳·海德等(Porter 406)。每当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满载着中国瓷器来到伦敦时,中上层社会的许多女性便闻讯赶来,纷纷解囊,争相购买。女性的对于消费瓷器的这种狂热之情,在乔安娜·贝利的“致茶壶”中表现得可谓是跃然纸上。中国瓷器一来到英国,女性便蜂拥而至,只见:“高贵妇女成群至,/身着晨装宽两码,/怀抱套圈哈巴狗,/为争瓷器竞价忙”(Baillie 163-64)。
    鲍德里亚指出:“消费者把自己独特的行为体验为自由、渴望和选择”(转引自蒋道超667)。换言之,消费不单是一种为满足需要而采取的购买行为,它还暗含了某种权力话语,赋予消费者一种选择权和支配感,最终指向的是满足、尊严、荣誉、地位、幸福、自由、解放和自我实现。虽然18世纪的英国还不是一个消费社会,但消费所承载的上述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却是早已有之,而这些对于女性,尤其是18世纪被男性话语和权力束缚的英国女性们显得尤为重要。诗中的女性(以及上文所提及的女性收藏名家和买主),虽出身高贵,但与蒲柏笔下的贝琳达相似,都被囿于男性话语和权力的规训与束缚之中,她们身上所穿的鲸鱼骨衬裙和带项圈的哈巴宠物狗正是她们自身境况最贴切的象征,而通过选择、购买和消费,她们能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世界发挥主体意识,将自己的审美和欲望投射到瓷器之上,从而在这父权社会中,获取一定的心理补偿。因此,她们在瓷器拍卖会上表现得异常迫切,像和情敌决斗一样与其他竞拍者竞争,这既是为了中国瓷器的魅力,更是为了心理和精神层面更高的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