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英国的文学知识分子与英国社会,1870-1914(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萧莎 参加讨论

    与已婚妇女相反,一生未婚的女子或守寡的妇女却拥有财产支配权和继承权,可以拥有土地、随意处分财产。这也就是说,妇女一旦结婚,她要重新取得财产支配权,只能等到丈夫去世。
    男女财产权不公正的状态存续数百年,在1870年发生了改变。当年通过的《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通过自己劳动挣得的收入归她自己支配。该法案在后来得到修订,直到已婚女性获得完整的全部的财产支配权。
    1870年通过的几个法案,预示着新的时代潮流和精神特质正扎根于英国社会。其一是应工业革命而生的下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成为握有投票权的政治力量,政治民主时代降临;其二是英国原有的农业社会让位于城市化框架,竞争伦理正自上而下涤荡各阶层,原本相对稳固的社会结构具有了流动性,教育取代出身成为取得社会地位的主要手段;其三,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利的斗争取得初步成效,女性的社会角色有了独立财产权作为立足的基础。
    任何社会进步都不可能凭空而来。1870年成为英国收获社会改革成果的一个标本性年份,是各种社会力量和思想观念长时间斗争、博弈、妥协的结果。英国社会向现代化、城市化、平权化、福利化转型的斗争-革新潮流,往前追溯,至少可以回溯到19世纪初的反谷物法运动 。而它最终通过立法——一是《国民保险法》,二是《国民医疗服务法》,为全体国民提供保障,解决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则是二战前后的功绩。
    然而,“进步”只是故事的一个方面。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渐失去它在工业方面的世界垄断地位,其经济力量与竞争对手德国、美国相比走向衰退。与此同时,英帝国在不断扩张近一百年之后,在19世纪末陷入布尔战争,继而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目睹其殖民地纷纷组建成独立的民族国家,英帝国化解为英联邦。关于英国的没落,英国历史学家科雷利•巴内特在1975年撰文说,“英国病”,是一个可追溯到一个世纪前就开始的现象, 这一病症,根植于英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态。伦敦经济学院的校长拉尔夫•达尔伦多夫也指出,英国的经济表现与它的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
    综上,我们不免要问几个重要问题:英国社会这场漫长的转型是怎么发生的?英国知识界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所谓的社会进步从来不是一个单向的潮流。在此过程中,总会有个人、群体和利益为它让路,并付出巨大代价。特别是,社会物质形态发生改变,社会心灵必然是变化的先行者。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人类精神世界会面临怎样的两难、苦痛、创伤?英帝国的扩张和衰退,又伴随着英国文学知识分子怎样的精神历程和思考?上述种种,无疑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对于后来人,尤其是正在经历现代化变革的中国人而言,前人的经历总是有启发和益处的。我们选取1870-1918年这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应该说,正好聚焦于英国社会转型的急剧变革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