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与恐惧进行的游戏论莫泊桑小说《奥尔拉》的叙述策略和文体特点(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孙婷婷 参加讨论

    二
    在《奥尔拉》的两个版本中,都能发现作家对叙事基调一致性的考量。正是这种考量说明也验证了改写的合理。从第一版到第二版,故事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改变,讲述的都是主人公因为日夜受到一个隐身的、恶意的生物的骚扰,从焦虑到发狂的心理过程。精神正常的人被一步步逼疯,无疑是相当哀婉而悲怆的。然而我们发现,读完第一版的《奥尔拉》,我们的心理并不是很受触动,尽管故事采用的也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按照常规,这种叙述容易感染读者,但我们多少会带着点儿冷漠,对叙述者的苦难无动于衷,我们甚至会以挑剔的眼光,发现某些细节的不太合理。比如,主人公为什么给那看不见的隐形生物随意起名叫“奥尔拉”?——“我给他起名叫奥尔拉。为什么?我一点儿也不知道。”(Maupassant, 1978: 277)
    第一版的《奥尔拉》相当于一个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病况所做的报告。面对一群医生和专家,他的主要顾虑是向听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失常:“过不了多久,你们就都会知道,我的精神也和你们一样正常、清醒、敏锐……”(Maupassant, 1978: 113) 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叙述者有意采用客观超脱的语气,在描述细节时极其地严谨,在逻辑推理时相当地严密,只求为听众留下心理健康、精神平衡的良好印象。而且,客观上,一方面病人的回忆距离事件的发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他又因为躲入精神病院而重新找回了宁静,所以作为叙述者,他能够比较从容地回顾一些深刻影响了自己感觉的事件。这样,叙述者的精神状态与他的主观意图协调起来,使小说具有了书面报告的一切优点:清晰、简洁、严谨、逻辑性强 。我们甚至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个疯子还是一个比我们更加清醒的人?叙事的这种强调科学性与客观性的整体基调显然不利于开掘主题悲怆的意义。
    在1887版的《奥尔拉》中,日复一日分析自己精神状态的是“疯子”本人:这是一则日记。一般来讲,私人日记尤其适合表达一种思想或感觉。相较于第一版的倾述(独白),日记让我们注意到疯癫的进展,让我们一步步地追踪病情的变化。主人公及时地记录下自己所受的磨折和遭遇,在记录的当时,接连发生的不合常规的事件仍然让他心有余悸,想到潜伏在自己周围无处不在的威胁,他的激动情绪不但难以平复,甚至还会加剧。此外,因为日记预设的“读者”是他自己,他不再顾忌讲述事件的方式是否要对自己有利,他只是本能而直接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于是,神秘与焦虑构成了全文的基础色调,而日记体与此相得益彰,成功地传达出人物的激动与恐惧。
    主人公第一次看到超自然现象的经历两个版本中都有描述,我们以此为例,看看它们分别呈现的叙事基调:
    “第二天晚上,我想做一次同样的实验。于是我把房门锁好,保证不会有人潜入卧室。我睡着了,然后,像先前的每个晚上一样,我突然惊醒。水都被人喝光了,两个小时以前我看见水还有呢。谁喝了水?显然是我,然而我觉得可以肯定,完全肯定自己睡得深沉而痛苦,一动也没有动过。”(Maupassant, 1978: 114)
    “7月6日。我发疯了。昨晚瓶子里的水又都被人喝光了:或者不如说是我喝了!可真是我吗?是我吗?是谁?谁?噢!上帝啊!我疯了!谁来救救我?”(Maupassant, 1995: 81)
    第一段引文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平和,句子的长度均衡、没有跌宕;精心选择的连词建立起句子之间的逻辑。“于是我把房门锁好”,既是实验的第一步,又是先前所做的决定的自然结果。“谁喝了水?多半是我,然而……”对于首先跃入脑海的解释提出了合理的异议,因为这个解释只是具有很大的可能(“多半”)。人物还特别交待了他行为谨慎的原因(“保证不会有人潜入卧室”),并通过准确的用词,表达出思想的细微之处:“然而我觉得可以肯定,完全肯定自己……”副词修饰语“完全”指明内心确信的程度,人物力求自己的讲述客观而精细的努力更加明显了。
    第二段引文写得短促而紧凑,似乎具有一种“气喘吁吁”的节奏,密集的疑问号和惊叹号向读者传达出人物的惊慌失措和“恍然大悟”。引文去除了前段中所有次要的细节,因为主人公看重的只是眼前发生的无法解释的意外事件。他毫无过渡地从一种假设跳跃到另一种假设,然后又跳回第一种假设:然而无论涉及盘旋在他周围的神秘人物,还是归咎于梦游的发作,两种假设都一样地骇人。无解的问题被焦躁地重复、绝望中向神灵寻求庇佑、句子逐渐递减的长度(“可真地是我吗?是我吗?是谁?谁?”)、害怕被疯狂控制的顽念(“我疯了”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出现一次)……主人公的狂乱激动跃然于纸上。
    总之,小说第一版以其科学性与客观性的整体基调拉大了读者与叙述者之间情感的距离,读者的兴趣因此主要集中在事件本身,较难对人物的苦楚感同身受;1887版的《奥尔拉》则借助自己的叙述结构,让读者成为主人公唯一的知己,参与到一场人格缓慢分裂的过程中:病征初现、发作、缓解、再次发作、恶化……直至悲惨的结局。19世纪80年代末,正值莫泊桑的精神疾病逐渐加剧,作家对不幸的预感日益强烈,以写作作为疏解痛苦的渠道、更好地传达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大概是莫泊桑改写小说的初衷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