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驳索尔仁尼琴对肖洛霍夫的指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俄罗斯文艺》2015年第 В.奥西波夫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作家亚·索尔仁尼琴对世界文学经典作家米·肖洛霍夫极其否定的态度的实质。文章证明对《静静的顿河》作者剽窃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其现实意义在于,载有这种诽谤的书刊仍然在为那些缺乏信息的读者批量印制着。
    关 键 词:索尔仁尼琴/静静的顿河/剽窃指控
    作者简介:瓦连京·奥西波普,俄罗斯作协最高创作委员会委员,全俄肖洛霍夫奖和俄罗斯文学大奖获得者。
    译 者:王蕾,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为什么说对《静静的顿河》是剽窃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对我说,中国人很了解肖洛霍夫与索尔仁尼琴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很遗憾,我必须指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曾指控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部20世纪的巨著之一是抄袭。
    索尔仁尼琴将其指控发表在他为伊·梅德韦杰娃的小册子《〈静静的顿河〉的马镫·小说之谜》(1975年,巴黎)所写的序言中。那么,是否可以相信这两位联起手来的作者呢?
    绝对不可相信!我想为这部很科学的研究文集的读者们提供一些自己的论证,不过为了中国的教师、新闻工作者、图书管理员和大学生们能够理解这部书,我的讲述将尽量通俗易懂。
    我提出驳论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让读者了解索尔仁尼琴和梅德韦杰娃的论点并同时了解反驳这些观点的论据。
    论题一:亚·索尔仁尼琴的文章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索尔仁尼琴为梅德韦杰娃的著作所写的序言吧。他在此似乎提出了七点论证,本指望读者们会轻信。
    第一点:“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世界文学史上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事件:一个23岁初登文坛的年轻人创作了一部素材远远超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程度的作品。”
    我的驳论:实际是怎样的呢?
    肖洛霍夫并不是文坛新人:他已发表了两部短篇小说集,那里面就有国内战争的阅历;尤其是他还写了《顿河故事》。
    年龄问题。亚·索尔仁尼琴在年龄的计算上也出了错。实际上肖洛霍夫创作《静静的顿河》是从21岁开始,但最终完成已是14年以后,即他35岁的时候。而且这方面也有先例:席勒完成其杰作《强盗》是在22岁时,拜伦完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在23岁,普希金完成《叶甫盖尼·奥涅金》头几章和狄更斯完成《匹克威客外传》都是在24岁。
    教育方面。马克·吐温和狄更斯都没受过初等教育。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没有获得中学毕业证书。列夫·托尔斯泰大学没有毕业。至于肖洛霍夫呢?他在中学(而且是在莫斯科)的学习为其自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后还参加了由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领导的文学协会的学习。
    这还不是全部。1933年,肖洛霍夫本人对其认真的自学给予了确认:“现在用批评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所做过的一切,我对很多东西并不满意,还不能止步不前。我对哲学十分感兴趣,也有一点涉猎”。莫斯科作家书店的工作人员鲍·希佩罗维奇的回忆可以证明这点:“肖洛霍夫说,他想在这里挑选出他所需要的哲学方面的书籍,从远古到当代的。我得以收集到相当可观的哲学书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部分挑得特别全(打出了书单。——本文作者);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书籍有塞内加、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还有17-18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休谟,以及狄德罗和其他法国唯物论者。挑选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费希特的书籍。最后挑选了俄国哲学家Г·洛帕廷、П·拉夫罗夫、Н·车尔尼雪夫斯基和Г·普列汉诺夫。总共收集到三百多册”。[1]
    还有一个能证实肖洛霍夫博学多才的人是劳尔·伦特利亚,他是1942年法西斯军队逼近维申斯克镇时负责疏散肖洛霍夫家人的参与者:“遗憾的是剩下一些书,可是要把它们都运走需要大吨位的货车。一所房子里有这么多的书我以前从没见过,此后也再没见过。”[1]
    据著名俄国作家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的孙女和索尔仁尼琴的战友(最亲近的)奥·卡莱尔的观察:“从肖洛霍夫的谈话中看得出,他博览群书,特别是在俄国文学方面”。[2](《文学问题》,1990年第5期)。
    第二点:“肖洛霍夫颇有胆识地描绘了他并未参加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一战时他才只有10岁,内战时他年满14岁”。
    我的论证:实际是怎样的呢?
    丰富小说内容的不仅是肖洛霍夫的童年和少年印象,还有哥萨克同乡的见证,将军和政治活动家们的回忆录;他读过历史,甚至阅读过关于移民历史的书籍,还研究过档案资料。为了支持我的驳论,还可以这样反问:“难道索尔仁尼琴本人就没有写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吗?尽管他的出生要晚得多;还有,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其他许多作家的经验呢!
    第三点:“无论是这样的创作高度还是速度,肖洛霍夫此后的45年人生中从未曾见证和再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