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在“体认”与“默会”之间——论中西文论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趋同(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 李春青 参加讨论

    五、“体认认知”作为文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式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概念总是受到来自哲学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体认”和西方的“体验”“领悟”“默会”等概念也同样如此。而且,这些概念所标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活动原本就有着某种深层的相通性,这就使它们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影响远大于一般的哲学观念。
    “体认”二字所标示的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基本运思方式,儒、释、道,均是如此。同时这个概念也是古代文论言说的基本运思方式。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围绕着“体认”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词族”或“概念族”,诸如“体悟”“感悟”“神思”“妙悟”“涵泳”“自得”“静观默察”“澄怀静虑”“迁想妙得”等等,实质上都关涉“体认”所标示的思维方式。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阐释:
    首先,“体认”是古代文学阐释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孟子的观点为例来说明这一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注:“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45)在这里朱熹把“志”理解为“设辞之志”,即诗人做诗的根本动机,可谓言之有据。又以“迎取”释“逆”,也是很恰当。然而“迎取”究竟该作何解?朱注可谓语焉不详。如果与孟子“知人论世”说相联系,(46)则这里的“逆”“迎取”只能是“体认”,即体会与体察之义。孟子的意思是说“说诗者”面对古人的诗歌,须进入诗人做诗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揣摩、感受、体察、理解其为诗之动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所承载的诗人之情感和意念。孟子之所以强调“知人论世”,正是因为这是“说诗者”体认诗人内心世界的必由之路。孟子开创的这种以“体认”为核心的说诗方法对中国诗学阐释学具有奠基作用,可谓影响至深。在后世的《诗经》传注中,“体认”这个概念就经常出现了。例如明儒李先芳说:“或谓《诗序》为卫宏、毛公所作,诸儒多疑之。即为二公所作,然自汉以来,经师授受,去古未远,后学所当遵守体认,以求诗人微意……”(47)清儒钱澄之说:“……或诸家异同并载,以俟折中,或特标己意,微有体认,大约以补章句说中所未尽者。”(48)这说明在《诗经》的解释传统中,“体认”乃成为人们探讨诗作意蕴的重要方法。
    其次,除了《诗经》解释之外“体认”也成为一般的诗学概念:既是指诗人捕捉诗情、锻炼词句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读诗者获得诗中意蕴的主要方式。例如宋人杜范诗云:“反躬深体认,莫浪付诗情。”(49)又董嗣呆诗云:“空云驾我登天池,江山秋渺无津涯。涉溪蓦栈借仗藜,光景体认归裁诗。”(50)又刘克庄诗云:“四时推移景迭新,二诗体认理尤清。爱莲亦既见君子,看竹不须通主人。”(51)前二首言体认之于作诗的重要性,后一首言体认之于读诗的意义。可知无论作诗,还是读诗,均离不开体认二字。
    西方近代以来对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反思与批判始终与文学艺术密切关联。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谈论哲学问题,同时也是在谈论美学或者艺术问题。对这一反思思潮而言,借助于美学和艺术的思维方式来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似乎是一种行之有效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所强调的感性、生命、体验、领悟、默会等,根本言之其实都与审美经验相近。尼采的成名作《悲剧的诞生》是其27岁时完成的,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主旨是借助于高扬充溢着感性生命力量的希腊艺术精神,来冲击和颠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狄尔泰的“体验”概念最初就是在其关于歌德、荷尔德林等人的文学批评论文中提出来的。与尼采一样,狄尔泰也是希望把文学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泛化为包括哲学在内的普遍的学术思维,从而打破理性中心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桎梏。至于海德格尔“诗”与“思”始终都是紧密相连的,在他这里,“真理”即“存在之澄明”,而诗歌和艺术则是使存在澄明的最佳方式。在他看来:“艺术品以它自己的方式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这种敞开,即显露,亦即存在者的真理产生于艺术品中。在艺术品中,所是的真理将自身设入作品。艺术乃是真理将自身设入作品。”(52)海德格尔所追求的是“诗意的栖居”,其实也就是生活艺术化的意思。可见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领悟”本身即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文学理论价值。波兰尼孜孜以求的“默会认知”与“默会知识”也同样与审美能力密不可分。在论证“默会认知”的重要性时,波兰尼从康德关于“判断力”的论述中找到了有力的根据。“康德称作天赋的智力的这种判断力的机能,用波兰尼的术语来说,就是我们的默会能力。”(53)我们知道,在康德那里,“判断力”是其“第三大批判”研究的对象,是专指审美能力而言。波兰尼强调康德判断力与默会能力的一致性,说明在他这里,默会认知本质上乃是一种近似于审美判断的主体能力。他所强调的“个人知识”或者“知识的个人性”以及知识的“不可言说性”,都是审美活动的特性。可见波兰尼与他的前辈一样,也是借助于审美和艺术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西方哲学困境问题。但是通过波兰尼的研究,默会知识就不仅仅适用于审美领域,而是关涉人类的全部知识:人类知识或者直接就属于默会知识,或者是以默会知识为基础的。这或许意味着,人类的审美活动与其他各种活动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思维方式上审美活动与各种认知活动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关联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