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具体分析见拙文《“后”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②相关研究和讨论可见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文艺争鸣》2014年第12期转载);《关于“强制阐释”的概念解说》,《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美]斯蒂芬·贝斯特,[美]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M].赵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97. [6][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 [8][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J].国外文学,1996(2):3-6. [9][美]埃尔伯特·鲍尔格曼.跨越后现代主义的分界线[M].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意大利]安贝托·艾柯,[美]理查德·罗蒂,[美]乔纳森·卡勒,[法]克里斯蒂娜·布鲁克-罗斯.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