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江飞 西方文论:理解、借鉴与批判——以雅各布森语言诗学为例(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研究》 江飞 参加讨论

    注释:
    ①笔者曾对雅各布森语言诗学理论本身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诠释,可参阅江飞:《罗曼·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研究——以“文学性”问题为中心》(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或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②参见Roman Jakobson:"Notes on the Contours of an Ancient Japanese Poem:the Farewell Poem of 732 by Takapasi Musimar?",Selected Writings Ⅲ:Poetry of Grammar and Grammar of Poetry,edited by Stephen Rudy,The Hague:Paris and New York:Mouton Publishers,1981,pp.157-164.
    ③“同义平行”(Parallels Synonymous)指以不同的但对等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义,即提出的命题被再次重复,表达虽然是各种多样的,但整体的意义几乎是一样的;“反义平行”(Parallels Antithetic)指以语言表达或意义的对立使二者保持一致,对立的层面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句子中词语与词语的对立,或两个命题的矛盾对立等;“综合平行”(Parallels Synthetic)指只以相似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平行,即诗歌由一种纯粹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对应而构成,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否定对否定,疑问对疑问等,因此,平行句的物质外形以及句子承转等结构基本相同。
    ④这里谨采纳朱光潜之说。参见朱光潜:《诗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20页。
    ⑤参见Roman Jakobson:"The Modular Design of Chinese Regulated Verse",in Selected WritingsV:On Verse,its Masters and Explorers,Hague:Mouton,1978,pp.215-223.
    ⑥参见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第121-173页。
    ⑦参见Pauline Yu:"Metaphor and Chinese Poetry",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CLEAR),Vol.3,No.2,1981.转引自张万民:《中西诗学的汇通与分歧:英语世界的比兴研究》,《文化与诗学》,2011年第1辑。
    ⑧参见江飞:《〈静夜思〉:以隐喻写转喻的经典范例》,《名作欣赏》(中旬刊),2012年第12期。
    ⑨参见雅各布森《意义的若干问题》与《元语言学的若干问题》,钱军编《雅柯布森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1-62。
    ⑩“互义性”概念由童庆炳先生提出,他认为:“作品中的全部话语处在一个大语境中,因此任何一个词、词语、句子、段落的意义,不但从它本身获得,同时还从前于它或后于它,即从本作品的全部话语中获得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一语言现象称为‘互义性’。”这一概念对于理解文本话语的语义生成、作者的意义创造以及读者的接受释义都具有重要价值。参见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11)关于“强制阐释”,可参见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当代文论重建路径——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6期;《关于“强制阐释”的概念解说——致朱立元、王宁、周宪先生》,《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等。
    (12)参见江飞:《“文学性”的语言学探索——论罗曼·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思想》,《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1期。
    (13)如在论述波德莱尔《猫》的文章中,雅各布森在“矛盾性地选择阴性名词作阳性韵脚”这个事实中看到了对诗中“性”含义主题的确认——例如猫和它的变体(巨大的人面狮)就都具有雄雌同体的特点。即使不考虑语法中的“性”与生理上的“性”是否有关,我们仍然怀疑“阳性韵脚”这种诗律学中的技巧因素有任何“性”的含义。参见《唐诗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7-178页。
     
    参考文献:
    [1]南帆.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5(4).
    [2]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99.
    [3]Roman Jakobson & Krystyna Pomorska.Dialogu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Roman Jakobson.Language in Literature[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田星.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6]高建平.从当下实践出发建立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J].中国社会科学,2015(4).
    [7]陈晓明、杨鹏.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葛兆光.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J].读书,1990(12).
    [9]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诗语的结构主义批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