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朱雯:论唐寅诗歌的俗化倾向(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朱雯 参加讨论

    三、口语化和民歌化的诗歌创作
    明人顾元庆云:“解元唐子畏,晚年作诗,专用俚语,而意愈新。”[12]801唐寅诗歌不讲求章法,不追求字斟句酌,恰恰符合俗文学“粗鄙,未经雕琢”的特质,而这“未经雕琢”、突出地表现在唐寅诗歌中口语的运用上。如他所作《七十词》:
    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5]31这首古诗语言浅白,与口语几乎无异,仿佛只是友人间随口谈心时的话语,毫无雕琢之感。又如《醉时歌》中“……它来谋你你谋我,冤冤报报不曾差……不是冤家头不聚,铁枷自有爱人担。几番死兮几番活,大梦无凭闲聒聒……拼却这条穷性命,刀山剑岭须经历……”[5]25不仅文辞口语化,其中更有不少俗语,可能就是当时民间所流行,被唐寅直接化用至诗中,显现出一种活泼泼的风貌和气息。
    而唐寅的律诗也同样经常随心所欲,不讲求章法排布。如: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邨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5]《元宵》,73
    多凭乖巧讨便宜,我讨便宜便是痴。系日无绳那得住?待天倚杵是何时?随缘冷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七尺形骸一丘土,任他评论是和非。[5]《避事》,88这些虽是律诗,却并不讲求严格的对偶与平仄,言辞可能只比口语稍文雅一点而已,袁宏道也评价《元宵》诗为“俚甚”。然而,虽然唐寅诗歌的语言浅白甚至粗鄙,但这种不加雕琢的语言却更加能够透露出一种民间生活气息,其真实感与鲜活感是传统文人雅致的诗歌无法传达的。因此,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唐寅诗歌做出了肯定的评价:“伯虎诗……晚益自放,不计工拙,兴寄烂漫,时复斐然。”[13]297
    唐寅诗歌语言俗化的另一表现,则是其诗歌向民歌的靠拢。吴地自古有民歌传唱,而明代以来一些新的“时尚小令”,更是“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颂,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14]647。唐寅创作的诗歌中,有18首直接以“歌”为题的七言古诗,其中颇多如“我媿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5]《把酒对月歌》,22、“死见阎公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5]《默坐自省歌》,24这样俚俗的诗句,绝非主张“真诗在民间”的李梦阳等人所作拟古乐府民歌,而是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更为世俗化的作品。而民歌般的语言如“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5]《百忍歌》,28“浅浅水,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2]《世情歌》,27这种叠词叠字的运用,与之后的民歌语言也十分相近。另一些诗作中所表现出的男女恋爱场景及情态,更是与民歌的主题十分类似。如《妒花歌》: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见话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5]31此诗前半部分还存有一丝文人气息,但后半部分描绘的男女对话,女子娇嗔,揉花,并对情郎做出的“惩戒”,则都是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场景,虽极俗,却也极真。唐寅另一首《戏题》诗中也描绘了郎情妾意的场景:“休采花,采花蝴蝶飞;休扑蝶,扑蝶伤花枝。娟娟戏双蝶,临风对花不忍折。君似蝶,妾似花;花开能几日?蝴蝶过西家。”[5]15这些场景的描写极少出现在正统诗歌当中,但在民歌中频繁出现。如成化年间金台鲁氏所刊《四季五更驻云飞》:“你跪在床前,巧语花言莫要缠。我更愁无限,你休闲作念。噤,莫想共衾眠,过一边。莫入兰堂,还去花街串。我放下绫绡各自眠。”[1]382其表达就与唐寅《妒花歌》的意境场景非常相近。唐寅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民歌化特点,正是其诗歌的新奇之处。这种曲化的诗不仅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审美标准,也对传统价值观念做出了挑战。王世贞便评价“唐伯虎如乞儿唱《莲花落》”[15]1034,一来表现了正统文人对唐寅这种俚俗诗风的不屑,二来也认识到了唐寅诗歌的民歌化特点。唐寅《花下酌酒歌》中曾描绘了他“花前拍手唱山歌”的场景,由此便也可以看出他对民歌的喜爱,一者吴地本身民歌盛行,二者唐寅本身对民歌接受度亦高,这可能是唐寅诗歌带有民歌特质的原因。
    无论是口语化还是民歌化的诗歌,都是唐寅诗歌俗化的特征,而这种俗化源于唐寅对世俗生活的接纳,民间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他的世界中,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明代中晚期涌现了一批游离于仕途与世俗边缘的文人,江南地区尤甚,这些文人融入世俗的深浅不同,也会造成他们的诗歌创作俗化程度有所差异。而唐寅“周围的人物中,除祝允明、张灵之外,没有在行为和生活情趣上比他更深的融入世俗社会的了”,也“没有一位明代文人像他那样为世俗社会广泛接受”[4]186,如文征明与唐寅都曾为唐寅所作《红拂妓》画题诗,两人诗歌风貌便迥然不同:
    唐寅《题自画红拂妓卷》:
    杨家红拂识英雄,着帽宵奔李卫公;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
    文征明《题六如红拂妓二首》(其一):
    把拂临轩一笑通,宵奔曾不异桑中。却怜扰扰风尘际,能识英雄李卫公。[5]125唐寅诗中“今没有”“眼睛中”等语,明显较文征明诗更为俗化。文征明同样也仕途不得意,也出卖字画,然而他曾十次应试,虽都未中第,但可表明他仍然认为入仕乃是文人正途,他在世俗的世界中比唐寅较为游离,其诗歌也较唐寅显得更为正统。诗歌作为个人化的写作,可以抒情言志,如何抒情言志则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性格情感相关。因此,世俗化的倾向或许在其他文人买卖字画、纵情声色的生活方式上有部分的体现,却只有唐寅将“日常生活”化之于文学,在诗歌创作上强烈地表现出俗化特征,具有了某种代表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