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类文学评奖风波及其相关争议 文学评奖常常是文坛热点问题的爆发点,2014年度有关文学评奖的媒体论争受到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密切关注。首先是路遥文学奖在复杂的争议声中宣布开评。路遥文学奖是由民间发起的纯文学公益奖项,以已故作家路遥命名,主要发起人为高玉涛、高为华。高玉涛宣称,路遥文学奖以后每年评出一部获奖作品,奖金暂定为99900元。 值得注意的是,路遥文学奖从一开始就一直热热闹闹地伴随着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和反对的声音。首先是家属的反对。早在路遥文学奖策划阶段,路遥家属就提出异议,表示不同意设立该奖项,并通过法律形式反对设立路遥文学奖。其次是对设奖动机的质疑。有批评家对该奖设立的目的性提出了质疑,例如肖鹰认为,路遥文学奖绝非其宣称的那样严肃创新,而是极具随意性,并直言该奖设立目的就是“借奖圈钱”。肖鹰甚至预言,路遥文学奖极有可能半途而废。第三是对奖项定位的疑惑。批评家白烨认为,路遥文学奖的争议主要源于其定位模糊,包括宗旨不明确、程序不清楚,因此也看不出它本身的特点到底是什么。第四是主办者的资质问题颇受诟病。路遥文学奖的鼓动者和操办者主要为收藏界人士,属于隔行介入,跨界运作。第五是设奖的合法性问题令人生疑。对于设立全国性的文学奖,中宣部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相关规定,立项也需要申报和审批,而操办者不仅没有履行这样的程序,还压根不了解这些规定与程序[10]。 路遥文学奖评委会秘书长萧夏林曾表示,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路遥文学奖初评水准的作品。有媒体判断,首届路遥文学奖面临难产,但这个判断不久就被事实推翻了。2014年12月3日是已故作家路遥诞辰65周年纪念日,路遥文学奖公布评选结果,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最终获奖。 在路遥文学奖开评时,高玉涛致辞“向反对、质疑、指责以及赞成、建议、指导这个奖项的路遥家人、文学评论家、作家、路遥生前好友、广大读者、路遥粉丝以及媒体记者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实话实说,如果没有质疑的声音,我们就会缺少论证、推进的动力和意志。促成一个文学奖项非常艰难!所以,我们欢迎任何有益的建议”[11]。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认为,全国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太多、太滥,以某某作家命名的文学奖也不在少数,其中大多是严肃的,但有的奖项纯粹是自娱自乐,把评奖变成了一些小圈子的“嘉年华”。还有个别奖项不排除有商业运作的目的。在白描看来,文学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整合众多文学奖项,如何提高评奖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和公信度,充分发挥文学评奖的积极效应、正面效应,这才是当务之急。白描指出,设立路遥文学奖,有几个绕不开的问题。首先,路遥文学奖是由一个作家姓名命名的奖,必须征得家属的同意、授权。其次,作为全国性的评奖,必须符合政府的有关法规、政策,必须履行有关报批程序,还必须拥有一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具有崇高威望和公信力的专家评审队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路遥文学奖发起者和组织者,作为非文学专业人士,面对这样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恐怕力有不逮。在他看来,路遥文学奖的设立,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12]。 当然,也有评论者认为,反对设立路遥文学奖的人不排除是“酸葡萄”心理作怪,因为早该由他们出面的事,居然被行外的人抢了风头。例如吴俊的看法就与白描、白烨不同。他认为,跟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学评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譬如,日本稍微能够提起的文学评奖大概就有四五百种,法国文学奖则更是名目繁多,据统计,人口只有六千多万的法国,“设有大大小小文学奖20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官方的”[13],而人口是法国20多倍的中国,全国性文学奖却只有三四种。因此,吴俊认为,民间文学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民间文学奖之所以被质疑乱象丛生,更多的还是“公信力”的问题,它不能受利益所驱动。 高玉涛在回应各种质疑和批评时表示,为了路遥文学奖的“户口”问题,将奖项上报中国文联备案,但没有得到回复,他认为,没有明确禁止就是默认可行。假如被禁止了,那他们就去台湾大学办,或者去别的高校,再或者到路遥的家乡。总之他们不仅要把路遥文学奖办成,而且还要办实、办大、办好。路遥文学奖的观察员、媒体人解玺璋坚决支持民间办文学奖,大胆表示“家属的意见不重要”。“这个奖的身份问题是,它是个纯民间组织的奖项,不被官方承认,也不被文学界承认。但文学的发展需要民间力量的介入,因为体制的力量把文学的创造性限制住了”。解玺璋说:“我接触过鲁迅家里的人,都不认可这个奖,前几天我看见鲁迅的孙子,问他怎么看鲁奖,他很尴尬,说不出话来。”[14] 对于相关争议,获奖者阎真则认为是正常现象。他觉得设奖都会争议,如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就很大。文学奖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获奖的作品产生众多争议。据评奖委员会介绍,一审公告之后,路遥文学奖第一次公告入选的作品《女红》的作者程小莹向出版社领导抗议,说路遥文学奖未经官方批准,也未经他同意,为什么评他的作品?路遥文学奖发起人高玉涛坚持,作为独立自主的民间文学奖面对所有作品,有绝对的自由权,评审作品不必经过任何组织机构任何作家同意。作家可以事先声明,也可以公告出来后拒绝继续参评,或者获奖后拒绝领奖。文学奖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评奖者有评审任何作品的自由[15]。 路遥文学奖有雄厚资金支撑却遭遇到家属极力反对的“尴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老舍之子极力支持的老舍文学奖却遭遇到“拿不出钱来”的“尴尬”。有评论家指出,如今的文学奖,与孔方兄紧密结伴而行。一旦“破”了规矩,就成了热点。2014年8月6日,老舍文学奖在北京颁奖。它本应是“第五届老舍文学奖”,这次改成了“2014年老舍文学奖”。老舍之子舒乙透露,曾有人通知他,老舍文学奖要被取消,他向有关方面写了一封信,才保留住了这个奖项。由于资金困难,本次老舍文学奖只向获奖作家颁发了奖牌,而没有了奖金。尽管如此,北京市文联负责人仍表示,一定要把老舍文学奖办下去。 路遥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如同上演了一场滑稽剧的对手戏,但结果都是遭到了质疑,被推到了舆论大潮中。尽管如此,2014年度最富戏剧性的文学奖事件还是当属鲁迅文学奖。近年来,鲁迅文学奖风波不断。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过程中,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发微博称诗人柳忠秧为获奖拉关系,一时媒体为之哗然,鲁迅文学奖瞬时被推到了舆论风口之尖。方方在微博中披露:“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实在看不下去,想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16]方方所说的是柳忠秧的《自由天下骑黄鹤》《楚歌——柳忠秧古体诗选》两部诗集在省作协参评推荐时全票通过。柳忠秧则表示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鲁迅文学奖最终名单中没有柳忠秧作品。柳忠秧认为,方方的言论涉嫌诽谤,对其参选鲁迅文学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他要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名誉和权利。方方回应则认为柳忠秧的诗本来就写得特别没有水准,只要评委认真评,必然也是评不上的。 2014年8月11日,随着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公布,风波再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的《将进茶》获得诗歌奖。网上“一个叫周啸天的诗人居然获了奖,气得我拍案而起”的微博受到普遍关注。许多网友认为周啸天的诗是“打油诗”,“侮辱公众智商,简直是诗歌的耻辱”。四川省诗词学会十三位常务理事发表致中国作协及鲁迅文学奖评奖评委会的一封公开信,对周啸天获奖感到愕然。就连被方方指责“跑奖”的落选者柳忠秧也认为,周教授的诗歌中关于赌场、关于杨振宁订婚这些内容,实在浅薄,毫无精气神。阿来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岳南的《南渡北归》等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在鲁迅文学奖中却以零票落选,这引起一些读者质疑。 与阿来的遇冷相比,凭借获诗歌奖《将进茶》的周啸天似乎幸运得多。有媒体摘录王蒙高度评价其作品“亦属绝唱,已属绝伦”。网上却传来质疑声,网友称其作品更像“打油诗”。曾在鲁迅文学奖推选阶段质疑诗人柳忠秧“跑奖”的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网友提供的文本来看,还不如柳忠秧的诗。不知周啸天拿去参评的诗集水准如何,但一个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也真是‘够呛’。”参与本届鲁迅文学奖推选工作的文学评论家樊星则提出:有可能网友评价的只是周啸天的一部分烂诗,王蒙评价的是一部分好诗;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有好坏,就像去年鲁迅文学奖中受到争议的“羊羔体”,网友调侃的也只是车延高的部分诗句[17]。 除上述文学奖引发争议外,曹禺文学奖也因同一作家三次获得同一奖项而备受关注。2014年9月24日,“第五届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曹禺故里——湖北省潜江市举行。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的秦腔《西京故事》再次获奖,这是他继《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后,第三次荣获该项大奖,实现了该奖项的三连冠。据介绍,陈彦是一位始终关注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大众、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其《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誉为“现代戏三部曲”。 从上述文学奖的相关争议中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文学奖缺乏应有的公信力。有学者认为,以鲁迅文学奖为代表的当下精英文学评奖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应该引起重视;专业评委应多听取受众意见,而不是将文学封存在象牙塔里。事实确实如此,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文学评奖组织应通过试探性地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更顺畅的表达渠道。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坚决避免人为刻意干涉去影响投票结果的行为,保障评选的公正公平。关于评选公开与否的问题,其实不一定非得公开化,只要选出众望所归、令人信服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读到好作品,读到精品,那才实实在在达到评奖的初衷,才是文学奖价值的真正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