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中国精神这个灵魂 文艺要铸造人的灵魂,这是文艺分内的事情。铸造什么样的灵魂,则是区别文艺高下优劣的分水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就把对文艺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升华到了新的水平。无疑,那些始终以人民生活历史进程和整个民族奋斗复兴沧桑巨变作为表现对象、注重揭示民族深藏的义无反顾进取精神和旺盛创造力背后价值的作品,那些把创新和开拓作为民族发展不竭动力予以讴歌的作品,总是令人感动,让人肃然起敬。 毋庸讳言,相当一段时间内,文艺创作中存在着忽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信奉偏颇文艺观的现象。有些作品,几乎到了忘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的地步。什么是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其内涵有高度凝练的概括,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艺的历史和实践已反复证明,这种中国精神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和巨大的感召力。 文艺创作如何体现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角度出发,已经给出了切中肯綮的答案: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这段话包涵着丰富的文艺思想。一则,它告诉了我们处理当代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再则,它明确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三则,它尖锐坦率地批评了崇洋媚外的、不健康的“西化”倾向和心态;四则,它对各种轻蔑中国精神、放弃真善美追求的文艺论调作了渗透骨髓的批评。可谓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它的核心就是强调文艺创作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任何“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任何看人家眼色行事,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或不惜丑化历史、辱没民族以迎合洋人口味的扭曲态度,都是需要纠正和克服的。 那么,不赞成“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是不是就无须向国外学习了呢?当然不是。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成果。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的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因此,在文艺创作上要防止各种片面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观点。向国外的先进东西学习,不等于在西方价值观和理论学说面前低三下四、挤眉弄眼、丧失创造的主体性。鲁迅当年就说过:“虽是西洋文明罢,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