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末民初通俗小说兴起的传播性商业条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 司新丽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通俗小说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繁盛市场文化下形成的一系列传播性商业条件:城市繁荣的大环境,文化市场的平台,作者群和市民读者群涌现。其中文化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方式的发展、稿费制度的逐渐完善和作家的职业化。
    关 键 词:清末民初/通俗小说/传播性/商业条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751022)。
    作者简介:司新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传统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文化时代不具备现代通俗小说的生存条件,原因在于:一是近代印刷术发明以前,传播方式是以口口相传或石刻翻印,传播媒介的原始和单一决定了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通俗小说;二是农业文化时代人的生存方式相对落后、人际交往相对封闭、人的生命形态相对单调以及审美欲望的相对抑制等,决定了此时期难以形成大众的消费欲望与时潮。人类文明的历史证明,只有在城市繁荣、商品化市场形成的前提下,通俗小说才能生成。清末民初通俗小说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繁盛市场文化下形成的一系列传播性商业条件。
    从词源学方面看,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复合名词,城在中国古代指都邑四周用作政治管理和军事防御用的城垣,市则有集民、聚货进行商业交易的含义。城市的出现和繁荣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因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于城市产生”①。世界城市大约产生在公元前3000年,社会学家称之为“城市革命”的历史。中国关于“都”的记载较早出现在周朝,《周礼》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②中国古代城市虽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中心,但商业并不发达;中国近代城市是在世界近代化潮流推动下的产物,商业发达,并承载了更多的市场文化。19世纪中期,殖民主义的炮火首先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燃起,当西方的坚船利炮进入这些地方时,科技与文化也随之来到。随着对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商业城市群。20世纪初,随着殖民化程度的加深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据统计,20世纪初,中国2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312个,其中2—5万人口者216个,5—10万者46个,10—50万者41个,50万以上者9个。③大批农民涌进城市务工或经商使得城市人口日益复杂化,由于租界和贸易带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冲撞,从而形成了中国式城市近代化趋势。特别突出的是“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自由发展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市民的某些近代自由精神”④。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发展非常迅速,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租界的城市上海为例,有一组统计数字可以说明问题:“上海的洋行1844年时只有11家,到了1903年时达到了600余家;上海的商号1865年时只有88家(仅租界),到了1909年时达到了10 528家(包括华界);上海港进出口船只与吨位1871年时3510艘、1 901 775吨,到了1910年时达到了45 870艘、18 554 834吨。”⑤传统社会大城市或较为繁荣的城市往往是政治、行政或宗教中心,比如唐长安城,宋东京汴梁,元大都北京或者古罗马,巴格达等,但现代社会大城市或较大城市的繁荣都是以经济繁荣为基础,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等。但无论城市作为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文化市场的形成都与城市的繁荣密不可分。城市的繁荣与否构成了社会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宏大背景,对文化市场的形成有重大意义,比如通俗小说的文化市场主要产生在上海等东南沿海等地方,这与东南沿海等城市的繁荣紧密相关。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发达的必由之路,更是近代精神文明的源泉,正如雷蒙·威廉斯所说:城市不仅是“一个独特类型的定居地,并且隐含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现代意蕴”⑥。城市的繁荣决定了它是培育文化市场的温床,它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大环境。
    就晚清小说文化市场而言,清末民初相对从前更加繁荣,小说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据梁启超1904年有所夸张的一组统计数字“查每年地球各国小说出版之数,约八千种乃至一万种。内美国约二千种,英国一千五百余种,俄国约一千种,法国约六百种,意大利、西班牙各五百余种,日本四百五十余种,印度、叙利亚约四百种云”⑦,这足以说明1898年到1911年间出版小说种类和数量的可观程度,相比于各国小说出版的种类数量,中国依然处于前列。这说明清末民初小说市场相当活跃和繁荣。当然,文化市场的活跃与城市的繁荣密不可分,但文化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传播方式的发展、稿费制度的逐渐完善和作家的职业化。
    1.传播方式的发展 相对于古代文学,清末民初小说传播方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印刷业的发展和报刊业的进步两个方面。据张静庐编制的《中国出版史料补编》记载,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印刷工业规模增长了6倍。到1924年,生产廉价新闻纸的工厂全国一共21家,上海及其附近市县就有10家。这说明了当时的印刷事业进步较快,因此,阿英认为近代小说繁荣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此前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⑧。中国历史上文本制作的传播方式发生过三次重要变化:第一次是文本由甲骨刻石钟鼎转为竹简木片帛书;第二次是由于纸和雕版印刷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加速了书籍的流通,扩大了文本的传播范围;第三次是近代由西方输入的机器印刷和书、报、刊的资本主义商业性营业方式,改变了传统文本的制作传播方式,大大降低了成本,加快了传播速度,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从传播方式发生的三次重要变化可见印刷业的进步。印刷业的进步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和手工木刻印刷,而20世纪初则以活版铅印、石印和机器复制为主。印刷业的发展对清末民初文化市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同样文本制作的传播方式也非常重要,袁进认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背后制约着作家、读者,甚至影响到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清末民初传播媒介的变化以报刊和平装书为代表。近代报刊以先是报纸后是文学期刊的方式迅速成为传播载体,据祝均宙、黄培玮的《中国近代文艺报刊概览》的《引言》说:有133种近代文艺杂志,76种文艺报纸,68种未见原件的文艺报纸、杂志。又据鲁深在《晚清以来文学期刊目录简编》中的统计,从1872到1897年这25年中,总共才出现过5种文学期刊,其中3种实际上是《瀛寰琐记》的改版;而从1902到1916年这15年间创刊的文艺期刊则有57种,从1917到1927年这10年期间创刊的文艺期刊共有143种。甚至,清末民初报刊成为文学作品在整个汉文化圈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媒介。⑨在木版刻印小说的时代,刻印一本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又因读者购买力偏低,卖书成为很困难的事情。但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在期刊杂志上分期刊载,又因报刊和平装书生产量大、价格低廉,读者就会接受并能承担对此的分期付款。可见报刊业的进步为清末民初文化市场的建立搭建了一个可行的平台。袁进说:“用机器复制的中国近代报刊和平装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运行机制,从而也改变了文学的作者、文本和读者。”⑩总之,印刷业的发展和报刊业的进步为通俗小说的流行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和传播媒介,当然也为文化市场的建立准备了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