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拟像化的生活:被解构的主体 身体拟像的拟真特性和商品本性会导致沉溺超真实世界中的受众对现实世界认同的模糊,因而对现实世界产生疏离,主体意识和批判理性随之不可避免地陷入消弭之中,只有接受却无力反抗,甚至因此产生身份认同危机,成为沉默的、失语的大众。 主体在符号消费逻辑的操纵下,不管是外在的身体还是内在的个性,都成为了符号化的存在。“我们和我们的生活被媒介拟像化……作为客体的现实被拟像化了,其必然结果是,作为主体的我们也将被拟像化,因为是客体构造了主体。我们被拟像催眠和麻醉了,我们乖乖地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缴械给了拟像,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改造”[14]。拟像化的电视广告兜售的所谓“理想身体”塑造了我们自己认为“缺少的东西”与“应该得到的东西”,充当了潜意识欲望的代言人。本真现实的重量被超现实的存在之轻遮蔽,人们生活在一个幻想的、自我的影像景观中,“陶醉于加工过的、模糊的、‘无深度’的、不能提供真实世界的基本意义或揭示其本质的东西之中。日常生活就成了‘虚构的或具有奇特价值的幻象的大杂烩’”[15]。正如弗洛姆所云:“事实上,我在‘吃’一个幻想,而与我们所吃的物品没有关系。我们的消费行为根本不考虑我们自己的口味和身体。我们在喝‘商标’。因为广告牌上有漂亮的青年男女在喝可口可乐的照片。我们在喝那幅照片。我们在喝‘停一下,提提精神’的广告标语”[16]。当人们的生活牢牢地被影像幻觉所控制,大众对社会现实图景的感知、对现实的理解乃至行为方式、个人生活模式的建立,也变得“去现实化”了。 审美幻境无处不在,人们生活和沉溺于想象界的虚幻快感中,呈现出一种自恋式的“退缩倾向”。习惯于拟像的统治后的主体会自动放弃独立分析的自由权利、停止积极能动的评判活动,“于是主体便不再是传统认识论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自觉的主体”[17],主体被温和地愉快地解构了。电视广告画面中的身体拟像也由此成为了一种对主体实施控制的温和的潜在的方式,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当下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尽管电视广告一再宣扬可以借由塑身等来认同与建构自身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对他者的不断的模仿和复制却导致身体形态的同质性和审美判断力的丧失,身体拟像建构的所谓身份认同也必然被霸权话语所宰制,最终导致身体与主体再度分裂。换句话说,电视广告借助身体拟像所精心建构的他者意识形态正在无形中消解观众身份,这种消解导致观众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难以体现,而造成观众身份认同的一种危机。 总之,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拟像”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想象力、开拓了影像生成渠道,但触目惊心、泛滥成灾的各类拟像混淆甚至颠倒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其弊端也正不断凸显。在享受身体拟像的视觉盛宴所带来的快感和追求身体完美、印证自我的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和理性的引导,避免因身体拟像的过度张扬造成理性的缺席和人文关怀的失落,使更多的人丧失精神批判的尺度,并重新唤起一种更加诗意的、人文性的视觉形式来表达身体符号的功能化概念,鼓励用一种人文性的文化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演绎来理性、自主、创造性地对待、解读、选择和利用身体拟像所带来的视觉盛宴和消费热潮,引领当下炙手可热的身体拟像文化走向“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审美境界和生存状态,为人类自身带来福祉而非灾难,真正实现当代电视广告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