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身体拟像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 邓桂英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身体拟像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展示出其“视觉公共性”,缔造了一种表层的凸显视觉快感和感官享乐的审美化生存,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潜意识需求,使集体潜意识欲望在虚幻的拟像世界中获得替代性、镜像式满足,在同一个身体叙事的视觉空间中得到解放。与此同时,种种欲加实现的理想也最终转化成种种消费行为,建构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生产加工逻辑。身体符号消费因此得以以隐秘方式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强制性媒介。身体拟像的拟真特性和商品本性使得沉溺超真实世界中的受众对现实世界产生疏离,甚或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关 键 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身体拟像叙事/身份认同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2C0136)
    作者简介:邓桂英,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邓桂英,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邓桂英(1980-),女,湖南湘乡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经济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下,身体拟象通过视像传媒铺天盖地的重复示范,固化于受众脑中,成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广告生产的重要叙事元素和极富号召力与负载无穷意义的能指符号,发挥着身体隐喻的多重功能。无处不在的身体拟像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感知结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笔者力图借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对身体拟像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作出思考,并结合后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进一步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身体拟像叙事的表征、机制及其寓意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理性看待和利用这把“双刃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
    一、拟像的狂欢:迷失在真实与虚幻之间
    “拟像”源自希腊文eidolon,其原意一方面表示图像,另一方面又表示仿真,即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形象或者是一种“再现”[1]。“拟像”在柏拉图时代便已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现代美学家鲍德里亚的重新阐发则使其成为当今学界热烈讨论和关注的对象。“拟像”(Simulacrum)是鲍德里亚思想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也译做“类像”、“仿像”、“虚像”、“幻像”、“仿真”等,而译成“拟像”则最为普遍。“拟像”不仅包括图像、形象和符号,而且包括社会事件、现实景观和生活行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狭义的“拟像”概念,即作为图像、形象和符号的拟像,意指“后现代社会大量复制、极度真实而又没有客观本源、没有任何所指的图像、形象或符号”[2],如各种由数字技术催生的具有欺骗性、异质性和不确定性的新型影视特技影像。
    在《类像的先行》中,鲍德里亚提出了图像(形象或符号)与现实之关系的四个相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符号对基本现实的反映,第二阶段为符号对基本现实的疏离,第三阶段是符号对基本现实缺陷的掩盖,第四阶段则是与任何现实无关的对自身纯粹的拟像[3]。随着各式新兴电子媒介和数字合成技术的发展,“不难发现当前的人类社会基本已处于第四阶段,即拟像不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4]。拟像并非对现实世界和真实物体的模仿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完成的对图像或符号自身的模拟。“形象”经过去真实化而转变为无现实指涉、无深度模式的“拟像”。真实和虚拟之间界限逐渐模糊,淡化,甚至趋于消失,最终,虚拟取代了真实,真实成为虚拟的一部分,并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
    在拟像丛生与狂欢的当代社会,大量拟像蜂拥涌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世界中,一旦大众被泛滥和膨胀的拟像所包围,拟像与大众之间本该有的距离就被模糊,虚假和现实之间的区别也随之被打破,沉溺于其中的人们据以判断事物的真实感就被空前瓦解和消融,很容易因此迷失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而无法自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