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冯雪峰文艺批评中的“人民力”与“主观力”(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批评》 杨晖 窦娜娜 参加讨论

    三、“人民力”与“主观力”的统一
    冯雪峰在《论形象》中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是成立于客观真理的探求,艺术家主观实践的主意及创造志趣之矛盾与统一的发展上的”。(40)艺术创造的过程必须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现实,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和实践才能获得生命。简单说来,冯雪峰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他对“人民力”和“主观力”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主客观关系的认识。
    文学创作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主观又作用于客观的统一过程。我们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并非主张生活就等同于文学。文学固然是生活的反映,但同时也是作家心灵的表现。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之所以有多样的类型,就是因为它是客观生活的主观反映。冯雪峰将文艺创作的过程用“人民力”和“主观力”的辩证关系来论述,这一思想集中在他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一文当中:
    人民的力量又是怎样来的呢?来自历史的现实的矛盾斗争中。正惟这客观的、人民的斗争和力量,才是文艺的思想力、艺术力,作品或作者的一切主观战斗力的源泉。因此,大家对文艺要求着思想力、艺术力、主观的战斗热力,归根结底,无非是要求文艺取得在历史的、现实的矛盾斗争中的人民的力量,无非是要求文艺应该真实地在现实斗争中而将人民力变成文艺的主观的力量,于是文艺能在人民中起着强大的作用。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以及具体的解决方向,是很明确的。(41)
    我们认为主观或主观力量总是在被客观所决定的前提之下,从被动到主动,或从被物所役到役物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我们,最着重的是这斗争。……主观力就在这客观的矛盾斗争中产生,并正在矛盾斗争中斗争着,它不能离开客观的斗争和条件,它却必须和能够遵照客观的辩证的法则为自己改变与创造客观的条件与力量,……因此,要求主观力,首先必须要求投入这样的斗争;要求主观力的发扬,必须要求这样的斗争的发扬,更不能使主观力及要求从人民的现实客观斗争中脱离出来。(42)
    在以上两段表述中,可以发现冯雪峰对于“人民力”和“主观力”四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文艺创作的本质在于反映“人民力”。冯雪峰一方面强调文艺对于社会现实的历史的真实反映,即对于客观的反映,而“人民力”体现的是这真实矛盾中人民的力量,通过人民对于历史的作用,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包括现实的革命要求和过去的历史方向。另一方面,文艺创作除了反映客观,还要将文艺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情感等非物质性要素表达出来,而这些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人民力”的影响。无论是文艺作品所渲染的艺术力、思想力,还是其中作家所投入的战斗力都是以历史矛盾斗争中的“人民的力量”为基础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主观力量的存在,而是“应该真实地在现实斗争中而将人民力变成文艺的主观的力量,于是文艺能在人民中起着强大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文艺的思想力、艺术力、战斗力等都是由“人民力”决定的,文艺创作的本质就在于对“人民力”的反映。
    第二,“主观力”来源于“人民力”。冯雪峰强调“人民力”是“主观力”的基础,作品的“主观力”来源于“人民力”,“正惟这客观的人民的斗争和力量,才是人民的思想力、艺术力,作品或作者的一切主观战斗力的源泉”。只有具备了“人民力”,才能产生“主观力”,直接点明了“人民力”与“主观力”之间的关系。作家要想获得主观的战斗力,必须在坚持“人民力”的前提下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一个作家如果有了较强的主观力,必然是掌握了强大的人民力,所以,“要具有或发扬强大的主观力,就必须投入现实和历史的斗争中去拥抱强大的人民力。作家的主观力不是先在的,也不是和人民力对等地分离的。”(43)冯雪峰认为作家的“主观力”要依靠“人民力”产生,只有把握住了强大的“人民力”,才有可能获得强大的“主观力”。
    第三,“主观力”具有主观的力量。冯雪峰认为“主观力”被“人民力”所决定,但是在客观的矛盾斗争中,“主观力”也在进行着斗争,它以一定的法则和方式将客观的条件和力量转化为自己主观的力量。在冯雪峰看来,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这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决定着人们的主观精神活动;同时,主观力量产生出来,随之便对客观物质力量产生不容低估的主动作用。这是一个客观力量与主观力量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经由人民的现实客观斗争而完成的。
    第四,“人民力”与“主观力”的转换与渗透。冯雪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来阐释两者间的转换关系,“将客观的、现实的生活发展和矛盾斗争变成为文艺的、主观的生长或作家的主观到达,也决非将客观与主观放在对等地位上的对等的结合所能完成,亦非主观站着不动的单面的体现或摄取所能达到,更非依赖作家的‘内省’或‘静观’的功夫所能达到。……客观的变化和发展就造成主观之从客观变成为主观的现实,而主观与客观的这种转换是客观的矛盾斗争的本质的因素,并且在客观中促进着客观的变化和发展。”(44)冯雪峰以辩证的眼光来整合“人民力”和“主观力”之间的关系。首先,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这两者之间不是处于同一地位,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文学的创作,因为文学的创作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次,文学的创作必须依赖两者的同时“运动”,如果只是完成客观,而不调动主观的能动性,或者只单纯依赖作家的“能动”而不从客观出发的话,都不能实现“人民力”与“主观力”之间的转化过程。“客观的矛盾斗争产生或决定主观”,然后“这主观也始终要在客观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生长着自己”,客观带动主观,主观同样影响客观,从而实现矛盾斗争的全过程,否则就容易产生公式主义和概念化的倾向。而冯雪峰之所以提出“人民力”与“主观力”的概念,试图以此抵制导致客观主义和公式主义的“左倾机械论”。他认为,“左倾机械论”者之所以是机械的、被动的,就在于没有能够辩证地认识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他说:“革命宿命论者和客观主义者,不能解决这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能使文艺取得人民力,并非因为他们‘太着重客观’,而是因为他们只‘着重’客观的必然性,却不着重客观的具体的矛盾斗争,不着重正在客观矛盾斗争中转换着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的人民的斗争和力量。”(45)冯雪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左倾机械论”者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冯雪峰在“人民力”和“主观力”中都标识一个“力”字,用来强调力量和“有力度”。这两层意思虽然代表了客观和主观,但是彼此更有矛盾斗争的过程感。从根本上说,冯雪峰以“人民力”和“主观力”来阐释文学创作过程的主客观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就把客观与主观的内容指向具体化与明确化,即他所要求的主客观应该是什么,这也正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对于创作的具体要求。对于创作过程的主客观内容的具体要求,反映到文学作品上来,对应的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人民力”反映的是人民的力量,从政治标准(即思想性)来看,文学作品要求实现政治功能,反映社会革命斗争,争取人民力量,正与“人民力”联系起来了;而从艺术标准(即艺术性)来看,文学作品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必须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受主体的精神、情感的影响,以合适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出作品内容,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这也就是所谓的“主观力”。所以,“人民力”和“主观力”也可以说是冯雪峰文艺批评标准的一个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到他的文艺批评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