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冯雪峰文艺批评中的“人民力”与“主观力”(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批评》 杨晖 窦娜娜 参加讨论

    二、主观力:创作过程的主观标准
    冯雪峰在《论形象》中认为,“艺术的创造的过程是客观现实的认识的过程,而且又是艺术品的生产过程。”(24)也就是说,创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要把社会客观现实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反映出来。在反映的过程中,面对同样的反映对象,由于创作主体的不同,最终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会呈现出差异。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如同艺术品的加工过程,社会现实内容是必备的素材,而作家主体作用则伴随了加工的整个过程。针对作家的主观作用、主体精神等主观性方面,冯雪峰提出了“主观力”的概念。
    1.“主观力”的提出。冯雪峰提出“主观力”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革命文学界发生了一次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论”的论争。为了反对革命文学概念化和公式化的创作倾向,胡风提出重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作用,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其核心是强调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包括观察体验及反映生活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主观方面的能动作用。由于当时的革命文学内容继续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作用,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被视为“唯心论”和“个人主义”。而冯雪峰非常赞同胡风对于“客观主义”和“公式主义”的批判,认为他的“主观战斗精神”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肯定胡风对于作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意志、情感和精神等的强调。但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不同的是,冯雪峰的“主观力”是基于“人民力”提出来的,注重的是“人民现实生活和斗争”。这种“主观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客观性,是基于客观的人民生活而产生的主观力量。所以,要理解冯雪峰的“主观力”就需要结合他对“人民力”的阐述来理解。
    2.“主观力”的内涵。冯雪峰没有直接阐释过他的“主观力”,但是在许多地方涉及这一问题:
    大家对文艺要求着思想力、艺术力、主观的战斗热力,归根结底,无非是要求文艺取得在历史的现实的矛盾斗争中的人民的力量,无非是要求文艺应该真实地在现实斗争中而将人民力变成文艺的主观的力量,于是文艺能在人民中起着强大的作用。(25)
    如果现实斗争的发展是人民的血所积成的,作家的人格、战斗力、艺术能力是作家在人民的血的斗争中同流着自己的血所积成的,客观的真实是作家用了战斗的态度才能掘发而艺术是作家的血一滴一滴所积成的,则作品就和人民的血和作者自己的血胶结在一起。(26)
    在艺术创造上,创造者的锐利深入的观察和深思熟虑的一往直前的认识的精神和能力,固然是必要的,而且更需要着社会的历史实践的关心,热情和意志。(27)
    所谓诗的热情,就是我们对于这种启示与认识的一种向往与肉搏的热情,一种要求发现与创造的热情。(28)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
    第一,“主观力”应该是文艺作品所能表现出来的主观上的力量。文艺作品将现实矛盾斗争中人民的力量表达出来,并能够以此感染阅读作品的人。这里的“主观力”包括作品所能产生的思想力和艺术感染力,以及作品能够在人民中起到的强大作用。“要求文艺应该真实地在现实斗争中而将人民力变成文艺的主观的力量,于是文艺能在人民中起着强大的作用”,一方面说明文艺的主观力量是从人民力中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对文学作品的功能与作用提出要求,希望文学作品能够实现政治价值,以作品产生的思想力和感染力来感动人民,号召人民。尤其是在革命的年代,文学更需要激发人民的革命激情与爱国情怀。
    第二,“主观力”肯定了作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即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我们可以说,艺术家的热血的心是一个母亲的子宫,同时又是一个宇宙、一个世界、一个社会和一个战场;她是在生产着一个世界”。(29)以“子宫”、“宇宙”、“世界”、“社会”和“战场”来比喻艺术家的心,肯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生产”作用。现实的历史矛盾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能直接成为文艺作品。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作品,需要的是作家将客观的存在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呈现,发挥作家自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主观力”强调了作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意志、情感和精神等“力量”的存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将现实历史的存在最终呈现为作品,是发挥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对于作家主体来说,意志、情感、精神等因素是影响其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主观因素。“主观力”是一种“战斗力”。冯雪峰要求创作主体在创造的过程中采取“战斗的态度”来发掘客观的真实,对现实有着一种“突击”和“一往直前”的精神,具有对社会的历史实践的关心、热情和意志,最终才能实现作品的“主观力量”。他指出,我们所要求的就是,“作家被自己的对人民的热情和生活的理想所推动而燃烧一般地从事写作,以及向人物的所谓内心生活或意识生活的探求”。(30)这一层次的“主观力”比较宽泛,包括思想力、理想力、感染力等。作家“反映着客观的真理,反映着人民的新生、伟大的战斗的姿态和英雄主义,反映着人类历史的伟大的理想力和向上的发展力”,都是一种从艺术里面表现出来的人民与作家的“主观战斗力”。(31)
    3.“主观力”的批评实践。在冯雪峰的文艺评论中,“主观力”的所指并不完全一致,或是指作品在主观上表现出来的感染力量,或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或是指向作家主体的情感、精神、意志等,但总体而言,都没有离开过这三个方面。创作过程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势必要受到主体自我精神与情感的影响。
    冯雪峰在《创作随感》中谈到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作家对于所写的对象也仍旧要先有所选择;他并不写所有一切的‘真人真事’,而只写那些对他有吸引力的‘真人真事’。这个选择和这个‘有吸引力’,就是说明作家的行动(创作)在最初就是具有能动性的”。(32)他认为作家想选什么样的题材以及他觉得什么样的题材是有吸引力的,正体现了作家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作家的艺术构思当中,同样体现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作者在创作中,不仅将根据自己的这种思想去安排人物和故事,并且要依靠它使形象赋有生命”。(33)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是作家的内心与思想的反映。作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设定人物与故事,发挥他的主观创造性。
    除了对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外,冯雪峰更是看到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我精神、意志和情感的体现。他在1947年的《〈丁玲文集〉后记》中就谈到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力”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他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了丁玲前期作品的缺憾和后期作品的进步,认为这正体现了丁玲的“主观力”变化的结果。冯雪峰以丁玲的《水》作为其小说的过渡点,认为这部作品不够满意,就在于其“以概念的向往代替了对人民大众的苦难与斗争生活的真实的肉搏及带血带肉的塑像,以站在岸上似的兴奋的热情和赞颂代替了那真正在水深火热的生死斗争中的痛苦和愤怒的感觉与感情”。(34)在冯雪峰眼中,这部小说存在概念化的倾向,不仅没有表现出“人民力”,更没有表现出文艺作品的“主观力”。但是,他觉得可以把这部小说“当作作者创作发展上的一个过渡来看,把它当作她的一个新的起点。她的那种向人民的向往,当作作家的一种前进的倾向看是正确的,她的热情也是诚恳的”。(35)从作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意志、情感和精神等“力量”方面来说,《水》又是具有一定“主观力”的作品,因为小说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热情和对人民的向往之情。她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又是和客观的现实生活斗争紧密联系的。这是这部小说值得研究的地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自我的思想与意识、感情与精神放进了她所要描写的革命斗争中,所以,冯雪峰认为这部小说要将作者的主观与客观的斗争放在一起去研究。因为“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的作家,成为真正人民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作家,需要在艺术上有他的标志,作者和别的一些这样的作家一样,她的意识的改造、思想的发展、艺术的成长,都要和革命的斗争历史、革命人民的意识成长史放在一起去研究的”。(36)虽然冯雪峰没有直接说这部小说对于作者主观意识、感情的表现,但是“值得研究”恰恰证明小说里面这种意识情感的体现。
    《论〈保卫延安〉》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冯雪峰对“主观力”的肯定。首先,冯雪峰说它表现出了文艺作品应该表现出的主观上的力量,认为“这部作品由于它的内容和它的鼓舞力量,对于读者的教育影响无疑将是深刻而广大的。它出版还不久,已经引起广泛读者的注意。文学作品的这种革命的鼓舞和教育作用,是最为我们所需要的”。(37)小说具有思想力和感染力,最重要的是在人民中起到了强大的作用,鼓舞和教育人民具有革命的精神,给了读者深刻的、有力的、持久的力量,实现了文学作品主观上的力量。其次,更重要的是作者主观上的精神、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冯雪峰认为,相比于作者掌握的创作方法来说,“作者对现实和创作的那种战斗的态度,还更加重要。作者是全身心地在体验、肯定和歌颂这次战争的伟大精神的,他和战争的精神之间没有任何的隔离;他在创作时,也仍然是在和战争同呼吸、同跳动的。作者描写英雄人物,完全深入人物的灵魂中去,和人物同跳着脉搏,并以自己的意识到或不意识到的全部热情去肯定和体现他所认为应该肯定的东西;这样就使作者能够把革命人物的灵魂和精神真正体现了出来。这种对于生活的无隔离的精神和战斗的态度,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也是现在我们不少作家还缺少的精神。”(38)这段表述,肯定了杜鹏程作品的“战斗力”,认为他是为战争中的伟大精神所推动来创作,探求英雄人物的内心和灵魂,用一颗满是热情的心去肯定他想肯定的东西。在冯雪峰看来,这种战斗的态度和热情的精神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是最需要的力量。
    虽然冯雪峰谈“主观力”时,其含义指向并不完全一致,但综合来看,他对“主观力”的阐释离不开文艺作品的主观力量、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以及作者主体的精神、情感和意志这三个方面,故内涵大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他“不像教条主义的机械唯物论那样,把人的主观因素简单地规定为只是由自然、社会所制约、所决定的被动的东西。他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把自己的理论基点建构在主观因素不仅仅只有在相应的客观对象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这些客观第一性的东西,还必须经过人的、物质的、对象性的实践中介,才会变成人的主观力量”。(39)可见,他的“主观力”是伴随着“人民力”出现的,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