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宋诗词与大运河(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 苗菁 参加讨论

    所以,在谈到运河时,宋代诗人有时就不再只是着眼于写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得与失,而是完全着眼于现实,就北宋运河的畅通与治理等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写作时间上看,这些诗篇主要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
    这些诗篇中有的主张停罢漕运,如石介的《汴渠》: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忧。利害我岂知,吾试言其由。汴水濬且长,汴水湍且遒。千里泻地气,万世劳人谋。舳鲈相属进,馈运曾无休。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太仓粟峨峨,冗兵食无羞。上林钱朽贯,乐官求要优。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天下无移粟,一州食一州。”(20)
    这首诗认为汴河(运河)的通航不仅榨取了四海的民脂民膏,使沿途的百姓、官府不堪骚扰,还造成了朝廷奢侈靡费之风,因此主张停罢漕运,朝廷实行节俭政策,重点发展中央政府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各州不再向朝廷转运粮食,各州粮食只用于供应各州。
    有的主张不能罢漕运,但朝廷要节俭开支,如梅尧臣的《汴渠》:
    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闻歌汴渠劳,谩缀汴渠诗。汴水源本清,随分黄河枝。浊流方已盛,清派不可推。天王居大梁,龙举云必随。设无通舟航,百货当陆驰。人肩牛骡驴,定应无完皮。苟欲东南苏,要省聚敛为。兵卫讵能削,乃须雄京师。今来虽太平,尽罢未是时。愿循祖宗规,勿益群息之。譬竭两川赋,岂由此水施?纵有三峡下,率皆粗冗资。慎莫尤汴渠,非渠取膏脂。”(21)
    黄庶的《汴河》:
    汴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万艘北来食京师,汴水遂作东南吭。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粱。汉唐关中数百年,木牛可以腐太仓。舟楫利今百于古,奈何益见府库疮。天心正欲医造化,人间岂无针石良。窟沉但去钱谷蠹,此水何必求桑羊。”(22)
    这两首诗歌虽然意见有些差异,但都或直接或间接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即汴河(运河)不能停止通航,但为了减少天下的供应,朝廷要省俭节约,杜绝浪费和奢侈。
    有的主张另外疏凿秦汉时期通往关中的旧渠,如郑獬的《汴河曲》:
    朝漕百舟金,暮漕百舟粟。一岁漕几舟,京师犹不足。此河百馀年,此舟日往复。自从有河来,宜积万千屋。如何尚虚乏,仅若填空谷。岁或数未登,飞传日逼促。嗷嗷众兵食,已忧不相属。东南虽奠安,亦宜少储蓄。奈何尽取之,曾不留斗斛。秦汉都关中,厥田号衍沃。二渠如肥膏,凶年亦生谷。公私富囷仓,何必收珠玉。因以转实边,边兵皆饱腹。不闻漕汴渠,尾尾舟衔轴。关中地故存,存渠失淘斸。或能寻旧源,鸠工凿其陆。少缓东南民,俾之具饘粥。兹岂少利哉,可为天下福。”(23)
    这首诗歌提出可以通过疏浚秦汉旧渠,从汉中调运粮食,以纾解汴河(运河)运输压力,进一步减轻东南百姓负担的主张。
    总之,在对运河功过进行思考与评价时,唐朝前期离隋朝亡国不远,因此诗歌作品多从兴亡观上着眼,强调运河与隋朝亡国的关系,以劝诫当政者,后期则看到运河对唐朝社会的巨大价值,开始辩证地看待运河的功与过。宋代诗人和政治关系密切,比较关注现实,因此诗歌在写到运河时,多就现实问题展开叙述与议论,在这些叙述与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到了宋朝,运河又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新问题。
    以洛阳、开封为交通枢纽的运河水系,因为连接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并能辐射到更遥远的地区,就和唐宋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密切关系,人们的仕宦、游历等,都离不开这条水系。如果靠近这个既是天成,又是人工的水系,唐宋人在出行时,首选是这条河流,哪怕要多走些路程,也要走这条水路。有一个事例能说明这个问题,如王安石有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泊船瓜洲》,这是他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又重新被宋神宗启用,去汴京(开封)途中的作品。汴京在江宁西北,瓜洲(今扬州邗江区)在江宁东北,但王安石却不从江宁渡长江直接奔东北而去,而是又沿长江东去百里之遥,从京口(今镇江)北渡长江。当他停留在瓜洲时,写了这首名篇。王安石去汴京为什么要绕远而行?原因是他选择了相对舒适的交通工具——舟船。只有从江宁东去京口,渡江瓜洲,转入运河水系,才能一路舟船直达汴京。因此,唐宋人留下的诗词作品中有大量的篇章是和运河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是唐宋人的一条生命之河,在其上不断展示着唐宋人为生计,为前程,为理想而奔波、奋斗的心理脉动,也不断上演着他们送亲别友的离别图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