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杨万里写景咏物诗的艺术开拓(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阅江学刊》2014年第201 何建良 参加讨论

    二、用细腻笔触写景咏物
    一首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对意象的选取。“诗人对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3]较之唐人气象万千的景致描绘,杨万里善于用自己敏锐的艺术触觉撷取具体细微的意象,在别人司空见惯的景物上开掘出前所未有的美感来。如《烛下和雪折梅》:
    梅兄冲雪来相见,雪片满须仍满面。一生梅瘦今却肥,是雪是梅浑不辨。
    唤来灯下细看渠,不知真个有雪无。只见玉颜流汗珠,汗珠满面滴到须。
    诗人别具一格地从梅花身上的雪这一细节写起,诗人把梅花比作一个大雪之夜来访的客人,客人脸上和胡须上都挂满了雪,昔日瘦瘦的身躯而今却很肥胖。把雪融化后的梅花比作流汗的人,汗水滴到胡须上,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又如《新柳》: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这首诗通过深刻的体味,细致的描写,从柳这个历代诗人描绘的经典意象中发掘出新意。诗歌首句用“百尺”一词写柳条的绵长和柳树的高大。高大的柳树倒垂的“百尺”新条如同春风一样,轻轻地拂弄着波光粼粼的池塘。在欣赏美景的瞬间,诗人开始怀疑:柳条真的有那么绵长吗?仔细观察终于发现:原来是岸上的柳条倒垂池面,与水中的倒影连成一线,故而看起来柳条特别绵长。这种从怀疑到肯定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敏锐细微的艺术触角。
    诗人热爱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并描绘事物细微变化的动态过程。如《雨后晓登碧落堂》:
    清晨上碧落,亲手启后户。斜东见西山,粹碧无纤雾。须臾半崦间,冉冉动微絮。吹作千峰云,立变万姿度。正北寻米山,遥隔一片雨。亭亭如仙子,晓起浣月露。天衣异人世,一色制轻素。两山谁不奇,徘徊未能去。
    诗人用摄影式的手法描写了早晨登碧落堂所见西山和米山云雾变化的奇景。打开窗户,只见西山“粹碧无纤雾”,然而不过是须臾之间,半山腰上就冉冉升起了微絮;在升起微絮的一瞬间,山间的雾气又有了巨大的变化,“吹作千峰云,立变万姿度”,“千”、“万”极言雾气变化之诡谲,而“立变”一词再次写出了时间变化的迅速。作者就这样用他独特的视角,巧妙地展现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又如《早人东省残月初上》:
    宝扣剥见漆,半棱光剩银。忽作青白眼,圆视向我嗔。黑气贯瞳子,侧睨不敢真。皎然一玉李,前行导征轮。荧然数金粟,後扈从车尘。朝鸡傅三令,都骑争载奔。星芒销欲无,月影澹失痕。金鸦飞上天,吐出红龙鳞。
    这首诗着重于事物的瞬间变化的描绘。全诗以早晨短的时空为对象,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天亮前的瞬间过程写得生动逼真,具体可感。
    杨万里善于从平常事物中敏锐捕捉饶有趣味的瞬间,从而使熟悉的诗歌意象陌生化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发人之所未发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在宋代艺术朝精致细小方向迈进的人群中,杨万里是独一无二的。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莺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摄风,此诚斋之所独也。”[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