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苏轼赤壁怀古词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newdu 参加讨论

    二、“小乔初嫁了”之后
    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之后,再回到词的文本中,先看下阕换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建安四年(199年),周瑜攻陷吴县后,“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1]1260。孙策死后,其弟孙权当政。周瑜是孙权之兄孙策的连襟,因此,他与孙权外为君臣,内为姻亲,从而获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据《三国志》记载:“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1]1264这种姻亲和信任正是周瑜得以建功的基础。赤壁大战前,孙权曾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1]1262孙权表明已将抗曹大任和东吴安危托付周瑜,自己甘愿做周瑜的后盾与靠山。
    那么,周瑜又是如何看待他与孙氏兄弟的君臣关系呢?孙策死后,鲁肃一度有另投明主的打算,周瑜得知后,劝阻道:“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搆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1]1268周瑜对孙氏兄弟的选择,是基于建功立业的考虑,为“攀龙附凤驰骛”。
    由此,或许可以理解苏轼因何在词中穿插进“小乔初嫁了”这一幕。正如王季思先生所说:“‘小乔初嫁了’的‘了’字本来是动词,是了结,完了的意思,到南北朝的时候,逐渐变成紧接在动词后面的语气词,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了’字连在上句读,意味着周瑜娶了小乔,婚姻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孙吴政权更加信赖周瑜,他‘雄姿英发’,建立了盖世功业。”[10]至此,“初”、“了”两字的含义便凸显出来了。周瑜的建功立业和新党人物的权倾朝野,至少在此方面相似,即姻亲是他们重要的政治资本,而这正是苏轼及多少豪杰所没有的。
    再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关于“羽扇纶巾”之所指,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说指周瑜,一说指诸葛亮。如果指诸葛亮,且看是否合适。首先,全词上阕讲“三国周郎赤壁”,下阕讲“公瑾当年”、“故国神游”,都是在写周瑜,若再插入诸葛亮的故事,未免横生枝节。其次,赤壁战胜的两个最大功臣,周瑜时年34岁,诸葛亮年仅28岁,如果同时出现,无疑是对周瑜年轻有为形象的削弱,在艺术上是一种败笔。最后,“羽扇纶巾”是汉末魏晋时期的士人和儒将的常见装束,不仅限于诸葛亮。羽扇,是用鸟羽制成的扇子。魏晋时期盛行清谈,为了助兴,他们手上常执着一些“谈具”,如麈尾、如意、羽扇等。汉末魏晋时期的将领常有头著纶巾、“手挥羽扇”的形象,如《晋书·顾荣传》云:“(陈)敏率万余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11]1813《晋书·谢万传》云:“万著白纶巾,鹤髦裘,履版而前。”[11]2086因此,“羽扇纶巾”应指周瑜,而非通常认为的诸葛亮。
    那么,“谈笑”与“樯橹灰飞烟灭”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1]1265苏轼曾有《周瑜雅量》一文,记载了“(蒋干)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的故事[9]2020。这个故事先是出自《江表传》,后为《三国志注》征引。赤壁之战前,曹操有意招降周瑜,就派蒋干过江劝降。其中,对周瑜设宴欢送蒋干一事的记述颇详:
    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1]1265
    “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在周瑜看来,他与孙权不仅是君臣关系,更是姻亲关系,所以孙权对他绝对信任。在欢送蒋干的宴会上,周瑜谈笑风生,表明大战前东吴君臣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而赤壁作战的另一方——曹操阵营恰好相反。曹操为人生性多疑,战前误斩大将蔡瑁、张允,是导致曹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周瑜全力辅佐孙权,孙权对周瑜绝对信任,苏轼正是借用这个典故来说明君臣和衷共济、上下同心比借东风更为重要。甚至这种“谈笑”背后的姻亲和信任就是“东风”,是周瑜战胜敌军、赢取功名的最重要原因。苏轼因“君臣不遇”而被贬黄州,时刻处于忧谗畏讥之中。身临其境,作词抒怀,既有对孙权周瑜君臣亲密关系的无限羡慕,内心也不无感伤、忧愤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