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任访秋集外文七篇(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 和希林 参加讨论

    六、《作品的质与量》
    优美的作品,往往是从拙劣与幼稚中淘炼出来的。因为必须多写,才会有产生优美作品的可能。
    鲁迅在小说上,是以《阿Q正传》一篇而得名的。但这决不是他最初的试作,在他未写这篇之前,不知道已经写过多少篇了。
    作家在过着创作生活时,才会有着“灵感”的出现。而普通人,决不会获得“灵感”。其原因,即由于作家终天殚精竭虑于写作,古人所谓:“思之,思之,鬼神将启之!”这所谓“鬼神启之”,实际就是“灵感”出现的意思。
    古代诗坛上的名家,有许多留传下来的作品,甚为寥寥。这完全因为当初传写困难,或遭逢非常,以致原作大部散佚的缘故,并非这些作家最初就仅写了这么一点点。
    一个作家之所以被目为“大家”,固然首先在他作品的质上,必须得能够臻于尽美尽善的地步才行。但同时在量上,也非得有着相当的数目不可。所以在文学史上,不管是诗歌或散文的作者,决没有仅仅只靠着三五篇东西,而会被后人目为“大家”的。即如诗中的“李杜”,文中的“韩柳”,他们的作品,都在百篇以上,能够裒然成帙。不仅在内容上能够表现人生之多面、或全面;即在形式上,也大抵是能够铸古镕今,穷极变化,所以才能够启迪后人,开示来学。否则,要仅仅只靠三五篇东西,无论他写得如何的精醇,也决不能负荷起像前边所说的那种使命的。
    一个作者倘若想使自己的作品垂之不朽,那么对创作必须得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可。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这样才能产生出较多的作品。而在比较多的中间才能够有着较佳者出现。宋人刘后村序其仲弟诗云:
    昔梅圣俞日课一诗,余为方孚若作行状,其家以陆放翁手录诗稿一卷润笔。题其前云:“七月十一日至九月二十九日,计七十八日,得诗百首。”陆之日课尤勤于梅,二公岂贪多哉!艺之熟者必精,理势然也。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所以质之高,与量之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固然量之富者,质不一定就高。但质之高者,一定是从量之富中淘炼出来的。后村的“艺之熟者必精”这句话,的确是有见之言。
    三七,三,二○
    按:《作品的质与量》,署名“任访秋”,原载于《教育函授杂志》1948年第1卷第4期。《任访秋文集》未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