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城南韦杜”与“杜陵野老”释证(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胡可先 参加讨论

    四、“杜陵野老”释证
    杜甫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老”,与“城南韦杜”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35)《哀江头》诗:“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36)有时也称“杜陵布衣”,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37)总之,他把自己和“杜陵”、“少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究其原因,这与杜甫的远祖郡望和他在长安的所居之地以及拥有的产业很有关系。
    就远祖郡望而言,杜甫叔父《杜并墓志》云:“男子讳并,字惟兼,京兆杜陵人也。汉御史大夫周、晋当阳侯预之后。”(38)杜甫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老”等,说明他源于西汉的杜陵杜氏。汉代杜氏虽有很多分支,如扶风、茂陵、汲郡、颍川、南阳等,但只有杜陵杜氏世代簪缨,公卿继世,成为魏晋以后的门阀士族。(39)而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杜周、杜延年、杜预具有关键作用。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六杜氏:“[京兆]汉御史大夫周,本居南阳,以豪族徙茂陵;子延年,又徙杜陵。延年孙笃,入《后汉文苑传》。笃曾孙畿,河东太守;生恕,弘农太守;生元凯,晋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当阳侯,长子锡;曾孙悊,生楚、秀。秀元孙果,后周尹兴太守。当阳侯次子尹。尹六代孙颙,西魏安平公。”(40)清杨伦《杜诗镜铨》附录一《旧唐书·文苑本传》引朱注:“按《晋书·杜预传》云:京兆杜陵人。又《周书·杜叔毗传》云:其先京兆人,徙居襄阳。《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襄阳杜氏出自预少子尹,公自称预十三叶孙,其为尹之后明矣。后又自襄阳徙居河南,故公之田园都在巩洛,其族望本出杜陵,故诗每称杜陵野老。进《封西岳赋表》亦云:臣本杜陵诸生也。”(41)尽管晋时杜预少子杜尹徙居襄阳,后代又迁居巩县,但杜甫还是攀附其远祖的京兆郡望,当然这与唐代京兆杜氏家族极为繁盛有着很大的关系。清人章学诚《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云:“族属即严,郡望愈重,虽子姓散处,或本非同居,然推言族望,必本所始。”(42)杜甫自称“杜陵野老”,正是“推言族望”的表现。同时,杜甫的先世杜颙仍在长安任职,及至隋代杜祐,其卒之后,仍归于少陵原。《大隋故河源县令杜君之墓志铭》:“君讳祐,字虔祐,京兆杜陵人也。在周初启其族,逮汉载挺其英。御史接叶其才华,仆射世济其明德。人伦模楷,可略而言。曾祖颙,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公、都督三雍幽泾五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平阳武公;祖秀,周征东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渭州刺史;父懿,仪同三司、礼部侍郎、殿内监、河南尹赞治。……即以大业九年太岁癸酉,十月辛未朔,十五日乙酉,归葬于太兴县洪原乡小陵原。”(43)由此,长安城南少陵原,仍是杜氏的祖茔。无论从京兆杜氏郡望还是少陵原杜氏祖茔情况,杜甫称自己为“杜陵野老”或“少陵野老”,都是顺理成章的。
    就所居地理而言,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南郊的杜陵原上。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杜陵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原来是一片高地,僪、浐两水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三辅黄图·陵墓》:“宣帝杜陵,在长安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间时,好游鄠杜间,故葬此。”(44)少陵,是汉宣帝许后之陵。因规模比宣帝的杜陵小,故名。前引《杜祐墓志》称“小陵”应即“少陵”,隋代以前称“小陵”,唐高祖以后改称“少陵”(45)。杜甫在长安,曾携家居住在韦曲和杜曲一带,据《关中两朝文钞》载:长安的杜公祠,是明嘉靖五年(1526年)创建,位于韦曲和杜曲之间的牛头寺南。后面为少陵原,祠下为樊川。该寺在明、清曾几度修葺,后又重新修建。1960年修建杜甫纪念馆,即坐落在这一带。家世和居所的结合,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杜甫的心理状态,但杜甫当时居住长安,对于个人而言,毕竟还是客居,而且官位不高,这是他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的重要因素。
    后人对于杜甫自称“少陵野老”多从地理方面来解释。宋人程大昌《雍录》卷七《少陵原》记载:“在长安县南四十里。汉宣帝陵在杜陵县,许后葬杜陵南园。师古曰:‘即今谓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它书皆作少陵。杜甫家焉,故自称杜陵老,亦曰少陵也。”(46)则强调“少陵原”的影响。宋人张礼《游城南记》张注:“杜氏世葬少陵原司马村之西南。杜甫尝称‘杜曲诸生’、‘少陵野老’,正谓杜曲、少陵相近故也。……是甫乃城南诸杜之裔耳。”(47)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七《原丘》条云:“少陵原。在今咸宁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宣帝许后葬司马村,冢比杜陵差小,号曰小陵,以杜陵大故也,语讹为少陵。杜甫称少陵野老。杜曲在其旁。”(48)更具体到“杜曲”的地名。明王嗣奭《杜臆》:“长安城东有霸陵,文帝所葬,霸南五里即乐游原,宣帝筑以为陵,曰杜陵。杜陵东南十余里,又有一陵差小,许后所葬,谓之少陵。其东即杜曲,陵西即子美旧宅,自称少陵野老以此。”(4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