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我们为什么恐惧——传统、创新与现代小说经验(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 陈晓明 参加讨论

    小说先是叙述那个叫露姬的年轻女子出现迅即消失了,自称美术编辑的罗朗试图破解这个谜。但小说已经形成这样谜一样的开局,以不可靠的叙述人开始的叙事,现在只有露姬自己作为叙述人才能使她的真实身份、“少得可怜”的经历被揭示出来。但是,这样一个捉摸不定的女子,要对警察说出她的真实情况,这需要足够的逻辑支撑,于是小说中出现这样一句话:“他朝我微笑着,直视着我,目光跟我母亲的目光一样炯炯有神,但他的目光更温柔,更加专注。”这在逻辑上也会引起怀疑,何以一个警察能比母亲的目光还“更温柔”?小说此前有一段描写,母亲有次把雅克林娜从警察局带回家,她冷漠地说“我可怜的孩子”(可见母女关系有隔膜),而后母亲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雅克林娜,“她还是第一次注视我那么久,我也是第一次发现她的眼睛是那么明亮,眸子呈灰色或者淡蓝色。”作为巴黎红磨坊的女招待的母亲,与女儿几乎没有对视过。这里对家庭伦理,对亲情的描写自然平淡却有一种深沉的感伤,以至于在那一时刻她会觉得警察的目光比母亲的还更温柔,会对警察和盘托出一点可怜的私密。所有这些描写都意味深长,小说无需更多的议论,这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为什么后来谜一样出现,又谜一样消失,她的人生,她的困扰和悲剧,其实都包含在这些叙述和描写中。
    自福楼拜以来的西方现代小说,叙述人只能讲述他视点所及范围,转述都要合乎经验逻辑。现代小说在19世纪科学实证主义的背景下逐渐走向成熟,也深受其影响;后来出现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可以有荒诞感、魔幻等等,但那是存在之大逻辑意义上的,它们有存在论哲学作为支撑。而在生活的小逻辑上,西方的小说还是非常严谨的,其可能性一旦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就有诸多的限制。也正是在把虚构的不可能性转变为可能性,并与现实性/真实性建立起自然联系之后,作家的叙述才能显出功夫。
    《繁花》以讲述为小说表现手法,主要是关注对读者(听众)的吸引力,故而不太考虑整体的小说结构和情节构思。另一方面,其主要人物之间也不构成矛盾或戏剧性关系,这些人物只是在小故事单元内自成一格。以传统小说的观点来看,这样叙述并不成问题,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部小说主要也是由沪生、陶陶、阿宝、阿毛等几个男性人物为导引,叙述从这里发生,由此带出几个女人的故事(女人故事是小说最为生动之处,不用说,下笔多的就是像雪芝这样偶尔闪现的人物,几笔勾勒,也是“吐嘱温婉,浅笑明眸”)。其实,《繁花》也有结构,那就是过去和现在的两条平行线索或双重结构。小说写过去年代的故事明显更为精彩,历史的沧桑感与生活的苦涩结合得恰到好处,其中,温婉愁苦最为感人。但“现在”的故事(即改革开放以来的故事)则是另起炉灶,虽然主要人物有延续性(如沪生、阿毛、阿宝、陶陶等),但故事几无关系,主要是男男女女在酒桌饭局上讲述男女苟且之事外带一些生意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也是因缺乏现代小说结构意识,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小说的故事走向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发展逻辑。后半部分单靠讲述和转述来展开小说,这就使小说大量篇幅不是人物的行动、关系形成和情节推动,故事既不是在历史中,也不是在人物的整体命运中展开,而是一些贫嘴段子或奇闻轶事。在现代小说的意义上,这应该说还是有所不足的。
    从叙述的可能性和结构方面来思考《繁花》,并非是要对《繁花》这部公认的优秀之作吹毛求疵,而是思考:何以传统形式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的利用是理所当然的,而作为现代小说要素的形式的意义则可以被忽略不计?
    回到传统问题上。从传统小说形式中发掘出新形式,这当然有可能,也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一个急速的回归传统的过程,知识界一改80年代崇尚西学的普遍态度而转向回归传统,尊崇国学。文学本来一直是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的激进先导,但20世纪90年代,文学界也是悄然无声地转向传统,也开始向民族本位、古典承继发出呼应。20世纪90年代初文学界的转向以“陕军东征”拉开重新出发的序幕,而在这次出发中,回归传统是其主要方向。《白鹿原》从传统那里借来文化底蕴和价值观,以重写20世纪的历史;《废都》则试图从人生态度(颓废、旷达与虚无)及语言两方面重新沟通传统文脉;⑧《秦腔》则贴着泥土生活走,语言也以自然朴拙取胜,直至《古炉》、《带灯》,贾平凹不想用几十年来他喜欢的明清以至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语言,到了这般年纪,他的心性变了,“却兴趣了中国西汉时期那种史的文章的风格,它没有那么多的灵动和蕴藉,委婉和华丽,但它沉而不糜,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⑨身处今天白话汉语时代,贾平凹如何能去到西汉呢?这只是一种向往,但也表明贾平凹相信承继传统语言在今天文学写作中的意义。贾平凹是一个相信语言至上的人,固然小说可以这样说“语言至上”,语言与故事是他考虑的;他也不是一个关注现代小说形式的人,他相信语言的透明性和准确性就可以完成文学品质的创造。其实贾平凹还是要靠他的乡村生活经验做底,他的乡村生活经验实在太地道了,他握住那种生活质感就可以了。贾平凹也并非忽略现代小说的形式,只是他的形式被时间逻辑所限制。他也想从内变换这个逻辑,例如他的《怀念狼》利用那张狼皮的诡异,就要赋予小说形式以非现实的逻辑;他的《太白山记》虽然简短,也还有中国传统笔记小说的遗风,但其“变”的逻辑却有后现代风尚。贾平凹终归是相信语言的作家,几十年的创作最后使他体悟到的是,握住那种语言就握住了文学的全部——他的全部文学。迄今为止,他在这方面还是自成一格的。
    2014年贾平凹出版《老生》,着实让文学界吃了一惊,不只是他还在重写20世纪的历史,也不只是他搬来《山海经》,而是他用《山海经》和一个唱阴歌的、老不死的唱师一起倒腾的小说形式。贾平凹这是何苦来着?他也不得不如此挖空心思来经营形式?贾平凹要还债/还愿式地重写20世纪。如何书写这百年的历史?他截取四个片断,何以这样截取?如何截取,他的理由无法言说。现在一个百岁不死的老唱师在念叨《山海经》,他说一句,我们念一句,那还有什么话可说?但这个形式是必要的,上通五年前的山川日月、鬼魅走兽之天理天道,下穷20世纪世道无常、人间劫难之生死大观。20世纪的历史直接连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历史,那还有什么不可说的?
    由于莫言对历史的把握以及对高密东北乡大地的亲近,人们更乐于谈论的是,他与传统、民族性、民间的联系。现在人们更愿意把莫言看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学大家,而很少去理解他对世界现代文学经验的广泛吸收,当然也很少关注他的作品中现代小说的形式因素。《红高粱家族》总体结构因为四个相对独立的中篇相继发表后联结组合成长篇,因为“红高粱”的整体格调,主要人物余占鳌及“我爷爷”、“我奶奶”贯穿始终,使得小说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感。其实,我们从其内含的叙述方式、叙述人、叙述语感、修辞与抒情的语言等等,都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现代主义因素。1987年,莫言在《世界文学》发了一篇题为《绕开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这两座高炉》的文章,他说那时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不能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们是灼热的高炉,而我们是冰块,如果靠得太近了,就把自己蒸发掉了;我们要学他们这种处理题材的方式、观察生活的方式,要学习他们思想的高度,而不是简单地在情节、语言和结构上进行模仿。⑩因为莫言超强的悟性和创造力,他迅速领悟到了他们的叙述时间、历史感、叙述人的主观性、语言的自由,等等。他的作品已经领会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精髓,当然还有卡夫卡和川端康成。他随后的小说在把握人物和历史的关联形式方面从容自由,敢于以强大的主观化视点介入故事,以及强劲的语言表现力推动叙事。莫言的小说看上去不讲究构思,但仔细分辨,他的小说的结构还是颇见功夫的。只是莫言从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主义氛围里走出来,在90年代加强了向传统和民间文化借鉴的力度,评论界乐于去强调他转向传统的意义。就他的《檀香刑》而言,虽然用了传统章回体形式,写了自古以来的酷刑政治,写了近代中国转型的困局,但这部小说的构思、结构和叙述却是现代主义式的。小说以赵甲的儿媳妇、孙丙的女儿孙眉娘的出现开篇,小说写道:
    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