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莫言的文学阅读(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程旸 参加讨论

    不论人们怎么评价莫言中篇和长篇小说的优劣长短,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莫言通过长篇开始了他另一个不同于八十年代的创作年代。这个年代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它自觉和有意识的“再次中国化”。1995年,他在《〈丰乳肥臀〉解》中谈到观看雕塑油画幻灯片、走访霍去病墓、高密聂家庄泥塑以及母亲的死等等写作的缘起之后,明确地解释说,在这些东西里面:“感动着我令我冲动给我力量的是一种庄严的朴素”,“我在《丰乳肥臀》中描述了高密东北乡从一片没有人烟的荒原变成繁华市镇的历史,描写了这块土地的百年变迁。母亲们和她们的儿女们在这片土地上苦苦地熬煎着、不屈地挣扎着,她们的血泪浸透了黑色的大地又汇成了滔滔的河流。”(13)外国文学这根“拐杖”,被作者悄悄扔掉了。过去那种以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小说技巧来开启某篇小说创作的历史,也正在这里谢幕。《〈四十一炮〉后记》说:“与失败的奋斗抗衡,与流逝的时光抗衡,这是写作这个职业的唯一可以骄傲之处。”然而,“与任何事物一样,作家也是一个过程。”(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檀香刑〉后记》说:“1996年秋天,我开始写《檀香刑》。围绕着有关火车和铁路的神奇传说,写了大概有五万字,放了一段时间回头看,明显地带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于是推倒重来,许多精彩的细节,因为很容易有魔幻气,也就舍弃不用。最后决定把铁路和火车的声音减弱,突出了猫腔的声音。尽管这样会使作品的丰富性减弱,但为了保持比较多的民间气息,为了比较纯粹的中国风格,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他承认:“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的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联系到1987年莫言此前与《文艺报》记者陈薇、温金海的对话,人们会惊讶于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态度的反差之大,同时意识到,鉴于他是一个“成熟作家”,这种“自我反思”也许早已开始、只是大家当时不曾注意它的默默潜流罢了。《檀香刑》的成功,也就是摆脱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所以,《〈天堂蒜薹之歌〉自序》说:“我写的还是我熟悉的人物,还是我熟悉的环境。”“因为我本身就是农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在《蛙》的“自序”中,作者以人物蝌蝌之口告诉日本学者杉谷义人和读者说:“先生,我想写一部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的话剧。”(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在《生死疲劳》封底,出版社策划和编辑代替莫言说:“《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这部长篇的文体形式是一次创作的大撤退,鲁迅从《狂人日记》退回到《故事新编》,莫言从《金发婴儿》《球状闪电》退回到了《檀香刑》和《生死疲劳》。历史在这里重叠,没必要感到惊诧和奇怪。
    经过这番整理,可以认识到莫言文学阅读经验中不独有众所周知的外国文学“小阅读史”,重要的是还有一个更丰富庞杂的“大阅读史”。这个大阅读史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十七年”红色经典和民间文艺等四个方面。(14)他说,整个八十年代“我们阅读了许多的西方的作家的作品,这些外部来的成功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摧枯拉朽的作用”(15)。同时又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奇书,是奇人和奇才之集大成者,“他笔下那些成功的人物都有出奇之处,都有行为奇怪、超出常人之处。而所有的奇人奇才,都是独步的雄鸡、行空的天马”,例如光彩四射的项羽等人。项羽“奇在他是一个天生的战斗之神。韩信奇在以雄伟之躯甘受胯下之辱,拜将后屡出奇计,最后被糊糊涂涂地处死”。(16)而“像蒲松龄写作的时代、曹雪芹写作的时代,没有出版社,没有稿费和版税,更没有这样那样的奖项,写作的确是一件寂寞的甚至是被人耻笑的事情”。两位作者“作为一个老百姓,进行了他们的毫无功利目的的创作,因此才成就了《聊斋志异》、《红楼梦》这样的伟大经典”。他为此感叹道:“这样的心态下的创作,才有可能出现伟大的作品。因为那种悲凉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是触及了他心中最疼痛的地方的。”(17)对鲁迅、沈从文等作家,他也有精到独特的评价:“除了如《故乡》、《社戏》等篇那一唱三叹、委婉曲折的文字令我陶醉之外,更感到惊讶的是《故事新编》里那些又黑又冷的幽默。尤其是那篇《铸剑》,其瑰奇的风格和丰沛的意象,令我浮想联翩,终生受益。截止到今日,记不得读过《铸剑》多少遍,但每次重读都有新鲜感。可见好的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耐得重读。”“一个作家,一辈子能写出一篇这样的作品其实就够了。”(18)“我们可以想想沈从文的创作,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保持着真正的民间的立场和视角。他写那些江边吊脚楼里的妓女,如果是知识分子立场,那就会丑化得厉害。但沈从文却把她们写得有很多的可爱之处。因为他对这些妓女的看法与那些船上的水手对她们的看法是一样的。”(19)这段文字,最为精彩的就是“因为他对这些妓女的看法与那些船上的水手对她们的看法是一样”这句话。没有独特眼界的人,说不出这样不经意的超凡脱俗的话。
    深入探究莫言的“大阅读史”,对更为丰富地认识他的文学世界有异乎寻常的意义。首先因为,当八十年代莫言刚刚走红文坛时,当时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观念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必然会选择文学新潮和作家作品中的某些突出部分作为确定“这一个莫言”的根本依据。这种依据一直蔓延到文学史教材、大学课堂和人们今天对莫言的固定印象中,连作家本人都不得不跟着这么说(当一个青年人还没有成为经典作家的时候,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面前表现出来的弱势姿态相当普遍)。而作家的“这么说”,又影响着一批批更年轻的批评家和研究者对这个“小阅读史”深信不疑,进一步地相互传播,深耕细作。这种情况下,作家的“大阅读史”就变成了沉睡在他文学世界下的一座冰山。假如莫言没成为经典作家,拥有了对自己作品越来越大的发言权,这座冰山也许将永远沉睡着不见天日。其次因为,鉴于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地图重绘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一些有心的研究者就想打破现有的结论,撬开冰山下那座沉睡的“大阅读史”,借此看一看真实和全部的莫言的文学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更勇猛的年轻研究者,则想挑战前辈的权威,重新获得与经典作家展开对话的权利,这个“大阅读史”就成了他们叩问历史之门的重重的铁环。年轻研究者是想绕开关于莫言研究的旧习陈规,与这位试图自己来解释自己作品的大作家结盟。只有这样,“大阅读史”的历史文献价值才不至于是一些废纸碎片,才可能以“过去”来参照“今天”。最后因为,发掘并分析莫言的“大阅读史”,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更真实、完整和全面的1980年代的文学生态,了解那一代作家是怎么走过来的。在他们文学世界的形成史中,不单有1980年代外国文学翻译的巨大影响,也有他们童年少年时代不自觉和零乱的文学阅读,这些阅读中包括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作品、十七年红色经典作品和民间文艺资源是不应该被随便剔除出去的,相反只有把它们重新拿回来,莫言的文学世界才是丰富浑沌和气象万千的。进而言之,以莫言为个案,我们发现1980年代的文学原来竟是精彩纷呈的,同时又是鱼目混杂的。这就像没有晚清作底色,是不可能走出鲁迅、周作人等“五四”作家一样;没有作家们在十七年的成长史、阅读史,怎么可能想象会涌现出莫言、贾平凹和王安忆这一批1980年代作家呢?
    2014.1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