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艺文类聚》存录方式造成的六朝文学变貌*(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3年第3期 林晓光 参加讨论

    从加着重号的字句可以看到各自符合逻辑的匹配形态。裴注所引,是曹丕认为奋威将军邓展剑法错误,而自称有善术;邓展不服,要求比试。而《类聚》所引,则变成了邓展认为曹丕剑法错误,要求与之比试。《类聚》文本一方面删去“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两句,同时又增入“余”字使主谓关系改变。这两处改写显然是相互配套的,因为如果先说邓展认为曹丕剑法错误,下面却又转换成曹丕自夸“善术”,文气就割裂矛盾了。——当然后一个例子究竟是《类聚》编者所作的改写,还是其所依据的文本已经有所不同?并不是很清楚,但在中世文献中,这种随着文字删节而随宜变异前后,使得句意通畅(但原意已被改变)的积极行动,则是与《郊居赋》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这样的改写无疑保证了《类聚》在节录原文的同时还保证了文学上的高质量,使之不会因为删削而变得支离破碎,尤其体现出编录者高超的文学眼光和组织手腕,然而从后世的研究角度看来,却恰恰是这样的巧妙斡旋,给我们今天回顾六朝文学世界制造出了最容易迷失的幻觉与陷阱。
    如上列表所示的删削缀合,事实上贯穿于《类聚》所录《郊居赋》的全文。碍于篇幅,这里不复一一引文详论,只能概述一二。在上引录文之后,《类聚》文本开始转入对郊居的营造:
    本忘情于徇物,徒羁绁于人壤。应属叹于牵幽,陆兴言于世网。尔乃傍穷野,指荒郊。编霜菼,葺寒茅。[12]
    然而在“陆兴言于世网”和“尔乃傍穷野”两句之间,《类聚》其实又删去了长达六十五句的一大段,而在这一段中沈约倒是真正开始了个人生平的自述:“逢时君之丧徳,何凶昏之孔炽”是指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的昏乱失德,“值衔图之盛世,遇兴圣之嘉期”是称颂梁武帝萧衍起兵革齐,建立梁朝,沈约自己则成为新王朝的重臣宰辅。虽然如此,他毕竟(自认为)怀心隐逸,不慕荣禄,“兢鄙夫之易失,惧宠禄之难持”,于是要“傍穷野,指荒郊”,考室隐居去了。原文的叙事逻辑可以说是层次分明,而辞藻也是铺张宏富。然而在被《类聚》删削殆尽之后,文章的推进便变成从泛泛的抒发怀抱直接转向了郊居情景。这在文学手法上固然并非不能成立,然而却是严重违背原文构造和旨趣的——尤其如果我们对南朝文学的总体模式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沈约在这里大费铺张去歌颂新朝圣明,看似冗余旁逸,但其实乃是理所当然,甚至不得不然的,这才是吻合南朝贵族文学模式的一般常态。由于这样的改动,《郊居赋》便从一篇与沈约(家世和本人)密不可分的特殊作品,摇身一变成了一篇无论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可能写出的,普泛性的隐居赋。同时也正是类似于这样的处理,使得《郊居赋》从典型的骈偶大赋体式转向了较为简捷的抒情小赋体式。然则《类聚》编者要将这一大段删去的原因何在呢?容易想到的是,在经历过时代变迁之后,对基于“艺文”主旨而进行编撰的类书而言,前朝的陈年往事已经不再具备鲜明的印象。沈约本人所经历过的南齐末年的政局昏乱黑暗,萧衍建立梁朝时带来的中兴气象,沈约本人在梁朝的隆重地位,以及在此背景下依然要觅地郊居的心情反差,这种种因素对于创作者的沈约本人固然意义深远,甚至可以视为他创作《郊居赋》的根本契机,然而对唐代的编者而言却毫无意义,因此他也就毫不留恋地大笔一挥,将这些重在叙述历史的部分统统删去了。然而对于理解《郊居赋》这一南朝文学的重要作品乃至理解沈约及其文学而言,如果缺失了这些部分,我们的感觉会偏差到如何的程度,却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类聚》还删去了分别长达722字(107句)和322字(58句)的两整段。前者是作者在郊居建成,观鱼赏鸟,俯仰自乐之余,悠然而生上下古今兴废之想;后者则删去了郊居处的人文地理记述,以及作者由此而生的思古怀仙之幽情,隐遁郊栖之逸趣。而在这中间保留下来的内容,都集中于郊居的花果鸟鱼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这使得《类聚》版本的《郊居赋》成为一篇单纯以记叙郊居美景为主旨的田园风作品,而完全泯灭了其中原本具备的阔大时空感以及严肃的历史思考。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这种整段删除导致的构造改变之外,《类聚》还往往零散删去一句乃至数句,因此细节处也受到了显著的影响。仅举一例,沈约在营建郊居的部分写道:[13]
    
       《类聚》录文               《梁书》录文
因犯檐而刋树,由妨基而翦巢。织宿楚而成门,籍外靡而为户。既取阴于庭樾,又因篱于芳杜。  因犯檐而刋树,由妨基而剪巢。决渟洿之汀濙,塞井甃之沦坳。艺芳枳于北渠,树修杨于南浦。迁瓮牖于兰室,同肩墙于华堵。织宿楚而成门,籍外扉而为户。既取阴于庭樾,又因篱于芳杜。

    这一部分的主题并未遭到大的改变,但《梁书》录文的叙述次序,乃是严格遵循着建筑学原理,先考察地形,刊芟妨碍营造的杂树;其次排除积水,整理地基,修葺周边环境;再次建造墙牖门户。这充分显示出沈约本人营造郊居的真实感受。甚至连“北渠”、“南浦”这种看似寻常的对句都有可能是当时真实场境的反映。然而《类聚》删去中间数句,就使得这种富于建筑现场感的叙述变成了文士的泛泛修辞,完全失去原初的写实风貌了。
    像《郊居赋》这样的情形,在《类聚》中究竟是普遍现象,抑或仅仅是特殊个案?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普查对勘《类聚》录文中尚存其他早期文献来源的作品来获得答案。目前虽然全面统计尚未完成,但就笔者对《类聚》所录六朝重要作家包括三曹父子、陆机、傅玄、傅咸、王羲之、王融等的文集统计来看(对单个作者而言是完全统计),已勘总数七十五篇中同类情形为百分之百,或大段脱落,或删去数句,都不同程度地由于《类聚》的删削改造而导致作品结构及意涵发生改变。而诗歌中只要篇幅较长的作品,基本上也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因此《类聚》中的这种现象决不可视为个别特例,而是基于其统一处理方式所导致的普遍结果。
    综观《类聚》对于《郊居赋》的存录,可以看到其有着特殊而明确的改造方式。一方面是大加删削,将已经时过境迁,后人不复介怀的部分,以及怀古思今,寄托幽情的部分几乎全部删去,只将华彩最盛的景物描写部分作为主体保留下来;而另一方面,却又通过巧妙的选择取舍,保留了开头、结尾,以及较为重要的过渡段落,甚至在必要处予以改写,使得录文依然呈现出首尾通贯,构造完整,主题突出的“全文”形态。和我们通常认为的“删略节录”相比,这种形态毋宁更应当称为“缩写”,而这导致了删改后的文字与原初创作形态边界模糊,极易误认。对于前一点,应该说学界并非无所了解,而对于后一点,则恐怕尚有进一步提请关注的必要。事实上正如本节一开头已经触及到的,《郊居赋》虽然由于有《梁书》所录文本的对照而得以复原其真相;但那些已经失去其他来源的作品呢?它们究竟在哪些环节被《类聚》剪出了缝隙,错乱了纹理?我们所能见到的六朝文学的面相,是不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像哈哈镜中的虚像一样扭曲可笑,雾里看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