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莫言与鲁迅之间的归乡故事系谱——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为辅助线来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小说评论》2015年第201 藤井省三 参加讨论

    二、莫言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莫言的小说中经常有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辫子》⑧这部短篇小说便是如此。该小说以八十年代末的某县级市为背景,表现了一对有着孩子的双职工夫妇的家庭危机以及丈夫的出轨行径。小说开头部分描述了当时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普遍情况:“三十出头年纪,大专文化程度,笔头上功夫不错,人长得清瘦精干”,“在政府机关里蹲上个十年八年的(中略)不大不小的官儿”的男人,“不难看,很热情,很清洁,很礼貌,让人感到很舒服”的妻子,还有两人所生的那个“总是很聪明,嘴巴很甜(中略),不会拨弄几下电子琴,就会画几张有模有样的画儿或是会跳几个还挺复杂的舞蹈(中略),最低能的也能背几首唐诗给客人听,博几声喝彩”的漂亮女孩。“总之,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男人,住在一个单元里,就分泌出一种东西。这东西叫做:幸福。”⑨这段文字让人不难联想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部分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⑩。
    2006年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发表,其中一部分也直接引用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字。该小说讲述了高密县的地主西门闹在新中国建立时的土改运动中被枪毙,含恨而死,并在死后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依次转世为驴、牛、猪、狗和猴的故事。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西门闹托生为猪,而这一部分终章的结尾,则描绘了春天河水突然融冰,变成猪的西门闹看到冰面上嬉戏的孩子快要淹死时拼死相救,最终因体力不支溺水而死的一幕。小说是这样表达西门闹此时的心声的:
    我此时不是猪,我是一个人,不是什么英雄,就是一个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的人。我跳入冰河,用嘴叼住——用嘴叼我也不是猪——一个女孩的衣服,游到尚未塌陷的冰面附近,把她举起,扔上去。[中略]我并没有特意去营救这三个与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小崽子,我是遇到哪个救哪个。此时我的脑子不空白,我想了许多,许多。我要与那种所谓的“白痴叙述”对抗。我像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前想得一样多。(11)
    这段文字可以说强有力地证明了莫言的创作深受《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被称为莫言归乡小说系列中最令人费解的《怀抱鲜花的女人》中,恰好出现了“托尔斯泰笔下穿着靴子的贵族女子”(12),也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登场的那位喜欢穿着在俄罗斯贵族女子间风靡一时的红色皮靴的女性。鉴于第七节中将对《怀抱鲜花的女人》里的“安娜·卡列尼娜”进行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先援引一段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原卓也对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的介绍。
    该小说发表于1875年至1877年间。小说中,美丽的安娜嫁给了年纪远长于自己的高官卡列宁,过着平凡的生活。为了调解哥哥奥布朗斯基的家庭纠纷,安娜来到莫斯科,邂逅了青年军官沃伦斯基,深深地迷恋上了他,最后不惜抛弃丈夫和儿子与沃伦斯基私奔。一直暗恋沃伦斯基的女孩吉提由于太过绝望而病倒,不久和列文结婚,由此在农村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心灵的宁静。另一方面,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与日俱增,变得自私起来,不断担心新丈夫会遗弃自己。故事发展到最后,安娜坚信自己将被丈夫抛弃,在绝望中卧轨自杀,悲惨地死去。列文在与吉提的生活中,逐渐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神与信仰等问题产生疑问,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最后,他明白了对于民众来说信仰是生活的基础,要想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就必须按照神的意志生活。《安娜·卡列尼娜》被认为是托尔斯泰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13)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解读。1861年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解放农奴的法令,俄罗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说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是以大都市莫斯科、圣彼得堡为舞台,以贵族高官之妻安娜的不伦之恋为代表;另一种则是以农村地主家庭为舞台,聚焦于18岁的公爵之女吉提的婚姻生活。安娜有一个8岁的爱子,由此可以推断出她的年龄大致为二十七八岁上下。
    鲁迅在青年时代就对托尔斯泰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创作的论文《破恶声论》(1908年12月发表)中声称,与当时席卷中国文化界的“恶声”相比,托尔斯泰的“忏悔”更符合自己的心声。此后,《藤野先生》(1926年10月执笔)等作品也提到过托尔斯泰。1928年,鲁迅在由自己主编的文艺刊物《奔流》的12月号上,推出了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特集。特集主要通过对日译本的重新翻译,介绍了当时俄罗斯、欧美各地对托尔斯泰的最新阐释,还附上了篇篇幅很长的《编校后记》(14)。这篇《编校后记》主要参考了友人赵景深的信件,介绍了法国戏剧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演出以及1885年小说法语版的发行。《编校后记》还提到了世界各地纪念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情况。
    从这本编校后记可以看出,在日本刊行的《托尔斯泰全集》六十一卷(托尔斯泰全集刊行会,1924年初版)中,鲁迅购买了六卷,而据鲁迅藏书目录可知,这六卷分别是第二八、三十、三十九、四十一、五十、五十三卷,(15)恰好该全集二十五至三十卷中收录了《安娜·卡列尼娜》。因此,鲁迅应该断断续续地读过1924年日译《托尔斯泰全集》中《安娜·卡列尼娜》的三分之一篇幅。在日本,这部全集刊行之前,濑沼夏叶和尾崎红叶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于1902年9月至1903年2月在杂志《文薮》上连载。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很多全译本、节译本和摘译(16),而鲁迅也有可能阅读过其中的一些。
    事实上,鲁迅晚年的两封信件都曾提及《安娜·卡列尼娜》。其中一封是1934年10月31日写给翻译家孟十还的信。
    上次的信,我好像忘记回答了一件事。托翁的《安那·卡列尼那》,中国已有人译过了,虽然并不好,但中国出版界是没有人肯再印的。所以还不如译A.T.的《彼得第一》,此书也有名,我可没有见过。不知长短怎样?一长,出版也就无法想。(17)
    根据《鲁迅全集》的注释,翻译得“并不好”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译本指的是1917年8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由陈家麟、陈大镫翻译的《婀娜小史》,AT则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1945)的缩写。另外一封是1936年5月4日写给青年版画家曹白的信。
    《死魂灵图》,你买的太性急了,还有一种白纸的,印的较好,正在装订,我要送你一本。至于其中的三张,原是密线,用橡皮版一做,就加粗,中国又无印刷好手,于是弄到这地步。至于刻法,现在却只能做做参考,学不来了。此书已卖去五百本,倘全数售出,收回本钱,要印托尔斯泰的《安那·卡莱尼娜》的插画(18)也说不定,不过那并非木刻。(19)
    鲁迅晚年曾经翻译过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当时他将德译本转译成中文,同时参考了日译本。这项翻译工作始于1935年2月,于同年5月出版了第一部,而鲁迅在翻译第二部的过程中于翌年10月去世。这部小说的版画插画集《死魂灵图》在俄罗斯早已发行,1936年7月,鲁迅自费出版了此书。从给曹白的信中可以看出,鲁迅自费出版果戈里的《死魂灵》插画集后,又在考虑自费出版1914年在俄国发行的《安娜·卡列尼娜》插画集。
    从1934年给翻译家的信中可知,鲁迅提到17年前中译本《婀娜小史》“并不好”,既然如此,鲁迅应该不仅看过《婀娜小史》,读过日译本或者德译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可能性也很高。而既然提到打算影印俄罗斯刊行的《安娜·卡列尼娜》插画,说明他对小说本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顺便提一下,日本《妇人之友》于1918年1月至1918年12月连载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绘画本。
    虽说鲁迅对《安娜·卡列尼娜》如此感兴趣,他的小说却几乎没有受到该作品影响的痕迹。从这一点来看,莫言与鲁迅大不相同。但如前文所述,两人都同样创作了一些归乡题材的短篇小说。下面,我们将对鲁迅和莫言的归乡故事进行比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