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人生作远游,踪迹伤流寓——中国古代流寓理论探微(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学松 参加讨论

    
    张学松
    群体、个体流寓兼而有之
    流寓从规模上可分为群体流寓和个体流寓两类。
    周之先祖立国后曾有两次举族迁徙。《诗经·大雅·生民》写周之祖先后稷教人稼穑,“即有邰家室”,在“邰”(今陕西武功县)立家。《诗经·大雅·公刘》叙述公刘统率部落从邰迁豳 (今陕西邠县)的事迹:“笃公刘!于豳斯馆。”《毛传》说:“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迫逐公刘。公刘乃避中国之乱,遂平西戎,而迁其民邑于豳焉。”《诗经·大雅·绵》叙写古公亶父(即太王)由豳迁岐(岐山)的事迹:“自土沮漆,古公亶父……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敌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为攻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这是先民为生存所迫的两次群体流寓。
    王朝更迭、战乱爆发、灾荒出现等都会伴随大规模的群体流寓。宋钦宗靖康年间,金人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高宗赵构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迁都临安(今杭州)。随着政治中心的转徙,宫廷皇室、文武百官、大批士人及百姓纷纷迁徙,漂泊江南。靖康之变,可谓举国流寓。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叛军攻陷两京,六月唐玄宗“幸蜀”,“乙未,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车驾至蜀郡,扈从官吏军士到者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而已”(《旧唐书·玄宗本纪》)。一年后,唐玄宗等方返回长安。这一千余人的“幸蜀”,其实就是一次群体流寓,只不过流寓的首领是皇帝。
    《汉书·食货志第四下》载:“(武帝时)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汉武帝时山东遭水灾,郡国仓廪中的粮食用完又向富豪借贷,“尚不能相救”,于是就把70余万口灾民迁徙到函谷关以西——当年秦始皇派蒙恬打退匈奴后在朔方以南所建的“新秦”。这是因水灾,官方有组织的群体流寓。
    至于自发的族群流寓,史多有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五民”:“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种类也。居于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杂为音声,殊不可晓,谓之蒌语。二曰北人,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也。三曰俚人,史称俚獠者是也。此种自蛮峒出居,专事妖怪,若禽兽然,语音尤不可晓。四曰射耕人,本福建人,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音。五曰蜑人,以舟为室,浮海而生,语似福、广,杂以广东、西之音。”此载钦州的“五民”有两种(北人,射耕人)皆流民而落籍钦州者。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屈原《九章·抽思》)“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屈原《九章·哀郢》)屈原,湖北秭归人,在楚怀王时“自放汉北”,顷襄王时“流放江南”,后者达九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的个体流寓。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王粲《七哀》)王粲,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8岁时,黄巾起义爆发。14岁时,汉献帝刘协迁徙长安,他也随家同迁。16岁时,王允、董卓互相杀戮,长安大乱,王粲离开长安前往荆襄依荆州刺史刘表,寄居16年之久。
    李白青年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故乡四川,“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由于才华横溢,名高天下,天宝元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三年后“赐千金放还”,自此一生漂泊流徙,客死安徽当涂。
    杜甫,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洛阳,翌年东游齐赵。30岁时回洛阳,往来偃师、洛阳之间。33岁在洛阳遇李白,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不久又北上齐鲁。天宝五年到长安,旅居京华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所俘,逃离长安后辗转至成都,依靠严武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而居。永泰元年(765)离成都经渝州出峡,漂泊湖、湘一带。与李白一样,杜甫一生都在流寓。
    苏轼年轻时写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似乎成了苏轼一生流寓经历的谶言。他自21岁出蜀离开故乡往京城应试,除父母去世短暂回四川外,一生都在宦游,遭遇三次重大贬谪,45岁因“乌台诗案”贬黄州,59岁贬惠州,62岁贬儋州,65岁遇赦北归客死常州,最后连灵柩也未运回家乡,而是葬在河南郏县。
    上述等皆个体流寓。相比较群体流寓而言,个体流寓者大多为遭贬的历史文化名人。当然也有一些昏君佞臣被流放贬谪的。如《国语·周语上》所记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又不听劝谏,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今山西省霍县境内)。北宋末年,蔡京擅权祸国,靖康元年(1126)被贬儋州(今属海南岛),道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等。
    流寓从性质上可分为四类:因游宦、游学、经商等而客居外地;因被流放贬谪而客居外地 (此流寓者称为“流人”);因躲避天灾人祸而客居外地(此流寓者称为“流民”);政府有组织地将一部分人迁居外地,或个人、群体自发地迁居外地(此流寓者称为“移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