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闲情赋》谱系的文献还原——基于中世文献构造与文体性的综合研究(10)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林晓光 参加讨论

    结语 中世文学文献与文体综合研究的可能性
    上面我们通过对特定谱系的文献复原,提出了对六朝文学机制及《闲情赋》的若干新视角。这让我们看到,简单依据现存的,已经遭到历史过滤与人为删削,被改造后又重新拼合的汉魏六朝文本进行文学解读,是多么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的误解。面对着六朝文学战场上错乱堆积的这些文字残骸,是否依然存在着某些尚未被发现的研究方法,让我们可以将这些残骸予以复位,从而重建起这片壮阔战场的真貌?如果存在的话,究竟有多少种可能的方法,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发现、利用这些方法?
    《闲情赋》谱系的文献还原,无疑在方法论上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视角。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世文学的产生发展,特殊强烈地遵循着一种生成机制:
    某一主题的确立→同主题形式的学习模仿→相同整体构造中的局部变异→局部变异的独立进化发展→典范之作乃至新主题的成立。
    这就如同生物树的进化一般,从一个基本原点演化出无数的物种。在这样的机制当中,每一件作品的意义都不仅仅从属于其自身,而是与一系列的同谱系作品紧密关联在一起,互相映照而呈现的。只要进行审慎的构造分析,我们完全可能通过谱系中得到确认的部份,来推演已经缺失的部份。就好比通过对生物骨骼构造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将某件化石的残存骨片还原到正确位置一样。这就是通过中世文学文体性,对中世文献构造予以解明乃至复原的一面。
    反过来,我们又可以看到依据文献还原来展开文学研究的另一面。这些文本在复原之前,其面貌是含糊暧昧的,尽管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若干表层元素,但却无法据此作出更多的分析。然而一旦文献得到还原以后,我们便获得了中世文学中一个相当完整的谱系,足以成为展开文学分析的基础性案例。即如《闲情赋》谱系,我们现在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链条的起点是张衡,而最终被文学史所认可而成为经典的却是陶潜。在这条文学生产线当中,张衡无疑是最富于创造力的专利发明权所有者,然而陶潜又是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张衡,并获得了历史的青眼相加?这一谱系与其他谱系,究竟有何分合关系?我们能够调查到多少类似的谱系,确定其起点至终端的演进过程?种种相关的问题都随之而生。如果像这样的文学谱系能够大范围地通过类似工作获得还原展示,我们便有望获得一个与过去所见殊异的中世文学场景,更新我们对其生产方式、传承机制乃至美学倾向的认知。而这一切问题的解答,都有待于我们对于中世文学文献的复原工作。
    当然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文体的演变,也正如同生物的演进;文体一旦变异,原有的构造就发生变异,于是必须对这种新构造加以新的研究。而正是在构造与构造的异同之间,表现出了中世文学脱落旧体、呈露新颜的历史过程。如果不先检验、重构出这些形形色色的构造,我们也就无从窥见构造之间的差异,无法从深层次阐明历史的变迁了。面对这样的研究需求,仅仅基于大致印象的叙述归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生物科学般的精密知识体系以及检验标准,才可能将中世文学的理解推向深入。
    综上所述,中世文学文献的构造性生成,与中世文学文体相关研究的展开,实际上是一体中的两面。停留在模糊扭曲的文献层面,我们便无法直探时代文学的真相。而缺乏对于文学本相的深刻认知,也就无法得到更多的有力工具以重构文献。这就是本文最终所希望探索的,中世文献构造与文体性相互支撑而展开的综合研究范式。对于《闲情赋》谱系的复原探究,仅是这一研究范式的一个浅近入口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