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明清通俗小说阅读观念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 蔡亚平 程国赋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读者与市场因素在通俗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读者有着密切关系,学术界对此很少论及。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视角出发,结合明清通俗小说序跋、识语、凡例、评点以及小说内容等,搜集第一手文献材料,阐述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理解与作用,重点探讨读者对通俗小说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等创作观念的认同与影响。
    关键词:读者 明清时期 通俗小说 创作观念
    作者简介:蔡亚平,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程国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广州,510632)。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2YJA751009)、广东省社科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2012WYM_0028)的阶段性成果。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出现鼎盛局面,与此同时,小说创作观念也更加丰富,异彩纷呈。联邦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指出:“阅读不是一种文本在读者心灵中的直接的‘内化’,因为阅读活动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而) 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1]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明清通俗小说序跋、识语、凡例、评点、正文诸文献,搜集第一手文献材料,分析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理解与作用,重点探讨读者对通俗小说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等创作观念的认同与影响。
    一、 读者与补史说
    将小说看成补史之工具,以正史标准衡量小说的成败优劣,这种补史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源远流长。明清时期,补史说也相当盛行,而读者与这一创作观念关系密切。
    (一)通俗小说创作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丰富读者的历史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对读者进行历史教育的功能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道路上,史学影响留下深深烙印,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领域中补史说的盛行即为例证。值得注意的是,读者在这一文学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说作者与传播者往往注重读者感受,重视读者的参与。
    清乾隆十七年蔡元放撰《东周列国志序》,从阅读层面就小说与史书的关系加以论述,他指出:“顾人多不能读史,而无人不能读稗官。稗官固亦史之支派,特更演绎其词耳。善读稗官者,亦可进于读史,故古人不废。” 善于阅读小说有助于读史,丰富读者的历史知识,使读者增加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了解。以此观点来看《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时期前后历经五百余年,事件纷杂,人物繁多,相关史书比较难读,而这部通俗小说更易被接受,读者通过小说也可了解当时历史。蔡元放考虑到读者阅读需要,对此书加以评点,并称“聊以豁读者之心目,于史学或亦不无小裨焉。”[2]清代莼史氏《重校第一才子书叙》云:《三国志演义》“书中演说,有陈史所未发,申之而详者;有陈史所未备,补之而明者。陆离光怪,笔具锋铓,快心悦目,足娱闲遣,足助清谭;人皆称善,则虽谓之大文章可矣。”[3]同样强调《三国志演义》能补陈寿《三国志》之不足。这部通俗小说较之史书更加详细和完整,故事情节曲折,文笔又佳,足令读者在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满足,所以可以“谓之大文章”。
    清代小琅环主人《五虎平南后传序》指出,小说与正史之义旨相同,都以“阐明大义,导扬盛美”为目的,然正史多简明扼要,阅者心中不免遗憾,例如《宋史》对包公的记载就不全面,对狄青的记载更为简略。狄青战功卓著,事迹众多,但史书往往缺载,《五虎平南后传》正好弥补这一缺憾。小说全方位描述了狄青的忠孝节义,补充正史之不足,既能令读者领略到与史书同样阐明大义的旨意,又能满足好古之士了解历史的阅读需求。[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