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异己的环境中,主体何为——再论丁玲小说《在医院中》、《杜晚香》(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3年7期 李玲 参加讨论

    小结:丁玲文学气质中的另一组二元并置结构
    如果把杜晚香看作是陆萍形象的发展的话,那么,一方面,对改造社会充满热忱、对组织抱着幻想的陆萍,只有再经过多次的政治风暴,才可能会被规训化成对组织和丈夫都柔顺无锋芒的杜晚香;另一方面,丁玲又何尝不希望敏感、易受伤害的陆萍也拥有杜晚香那从容坚强的心态呢?确实,《在医院中》与《杜晚香》既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有着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又在人物精神气质的期待上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在医院中》结尾所期待的人在“新的荆棘”面前“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的品格,虽绝不是杜晚香的螺丝钉思想,但又何尝不是杜晚香在任何环境中都坚定从容的气质呢?可以说,对杜晚香安详自若气质的期待早已孕育在丁玲构思《在医院中》时期了。丁玲在谈到《在医院中》时就说过:“……我要写一个肯定的女性,这个女性是坚强的,是战斗的,是理智的,是有用的,能够迈过荆棘,而在艰苦中生长和发光。”(41)因此,如果把陆萍和杜晚香都看作是丁玲精神自叙传中的人物的话,那么,我们则应该充分考虑到丁玲的精神发展的非线性特点,充分认识到丁玲文学气质中陆萍与杜晚香共时并存的特点。丁玲文学精神中的陆萍维度既是坚守启蒙立场、坚守个性意识的,又是敏感、冲动、脆弱的;丁玲精神气质中的杜晚香维度既有温顺屈从、归顺政治意识形态和男权文化的一维,又有从容坚定、超越权力的压制—对抗机制的一维。这提示我们,丁玲创作除了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着个性意识与意识形态服从意识的“二元并置”结构外,还在人的精神气质建构尤其是女性气质建构上也存在着敏感冲动脆弱与从容坚定共存的“二元并置”结构。丁玲既赋予敏感冲动脆弱这种心理特点以现代人的个性魅力乃至于启蒙者的先觉气质,又深切领会到其不利于主体在艰苦的环境中保存自我的弱点;丁玲既赋予从容安详这种心理特点以超越权力机制、保存自我主体性的坚强品格,又使之与政治意识形态、性别意识形态方面的屈从意识难解难分。这个“二元并置”结构说明,丁玲创作始终眷注于主体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保存自我这一现代人学命题。丁玲在关怀启蒙者的脆弱中显示出其“强己”(42)的人生信念,又在张扬生命坚韧力量时难免陷入精神退缩之中。丁玲的文学魅力首先在于其对主体内在精神的执著探问。
    注释:
    ①丁玲:《在医院中》,原载《谷雨》1941年第11期,收入《丁玲短篇小说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9—589页。本文《在医院中》的原文引文均出自该版本。
    ②丁玲:《杜晚香》原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收入《丁玲短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3—648页。本文《杜晚香》的原文引文均出自该版本。
    ③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④⑨(17)(32)贺桂梅:《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个案看延安另类实践中的身份政治》,载《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⑤⑧(14)(30)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第154页,第159页,第167—168页,第158页。
    ⑥李陀:《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复杂角色》,载《今天》1993年第3期。
    ⑦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旧案——重评丁玲的〈在医院中〉》,载《钟山》1981年第1期。
    ⑩黄子平说:“‘驱邪’仪式适时举行……仪式就是仪式,其过程、目的、功能与后来多次举行的仪式并无不同。”(《“灰阑”中的叙述》,第172页)
    (11)(12)(13)(41)丁玲:《关于〈在医院中〉》,写于1942年下半年,参见王增如《一份未发表的检讨——读丁玲〈关于在医院中〉的草稿》,《新气象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页,第302页,第305—306页,第302—303页。
    (1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3页。
    (16)丁玲:《我们需要杂文》,原载《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3日,《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18)秦林芳:《书写“内心的战斗历史”——论陕北前期丁玲的个性化写作》,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9)秦林芳曾指出:“‘五四’个性主义传统为知识分子坚持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提供了不证自明的逻辑前提——这无疑为她敢于坚守个性、敢于与‘风雨’(社会文化环境)对峙提供了自信和勇气。”(《书写“内心的战斗历史”——论陕北前期丁玲的个性化写作》)
    (20)王增如在《一份未发表的检讨——读丁玲〈关于在医院中〉的草稿》中回忆说:“……1982年4月,丁玲同北京语言学院留学生谈话时,有人问:‘《在医院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丁玲回答:‘就是小说中的最后那一句话:人是在艰苦中成长。’”丁玲强调的是该小说保存主体性的主题,而不是社会批判主题(参见《新气象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第296—297页)。
    (21)(23)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页,第23页。
    (22)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2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说:“人以及一般而言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作为目的自身而实存,不仅仅作为(nicht bloss als)这个或者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手段(Mittel)而实存,而是他的一切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别人的行动中,必须始终同时被视为目的。”(参见《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26)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27)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载《东方》1996年第4期。
    (28)《杨绛作品集》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29)王中忱、尚侠:《丁玲文学与生活的道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4页。
    (31)秦林芳曾指出:“陕北前期丁玲的个性化写作……赓续‘五四’个性传统,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切和对特定文化环境的批判,坚守并张扬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书写“内心的战斗历史”——论陕北前期丁玲的个性化写作》)
    (33)秦林芳:《丁玲与〈讲话〉的精神关联》,载《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
    (34)秦林芳:《丁玲创作中的两种思想基因——以1931年创作为例》,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5)钱理群:《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36)参见贺桂梅《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个案看延安另类实践中的身份政治》;严家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丁玲的创作个性》(载《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秦林芳《在“传达意识形态的说教”之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文精神》(载《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3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5页。
    (38)秦林芳:《丁玲〈杜晚香〉:政治功利与道德诉求的聚合》,载《文教资料》2007年12月号下旬刊。
    (39)丁玲丈夫陈明曾向刘慧英介绍说:“在写什么问题上她曾左思右想了很久,最后认定不论将来政局发生什么变化,《杜晚香》这样的主题精神是不会遭到非难的。”(参见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第55页)
    (40)李陀将这种大一统政治话语命名为“毛文体”,并对丁玲创作与“毛文体”的复杂关系做了深入的阐释(参见《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复杂角色》)。
    (42)丁玲在1942年发表的《“三八节”有感》(载《解放日报》1942年3月9日)中说:“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