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格萨尔口头传承与民族文化保护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杨恩洪 参加讨论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一个渐进的、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从开始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直到对其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学界对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的认识也同样走过了这样的历程。现在回顾以往,感慨颇多,其实,我们仍处在不断接近真理的征程中。
    藏族是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很久以前,藏族的先民便生息在高山雪域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部落的迁徙与战争,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成为现今的藏民族。
    自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建立及创制藏文起始,至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1300余年。而对于公元7世纪以前漫长的藏族史前史,人们了解的就十分有限。近些年来考古学家在青藏高原陆续发掘了一批属于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及铜器时代的墓葬,为了解古代藏族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然而要了解藏族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与军事形态、思想道德、意识观念、民间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学、艺术等,仅凭考古资料还远远不够,仍需仰仗更多的文化遗存。其中藏族人民长期共同创作并代代相传的大量口头文学作品,即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力的佐证。其中《格萨尔王传》(下简称格萨尔)是一部难得的珍品,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多学科价值,被人们称之为藏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部千百年来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的英雄史诗,至今仍然活在民间,并与高原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视为珍品。格萨尔王的英雄气概、英勇奋战、保家卫国、除暴安良的传奇故事以及史诗中所涉及的藏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都是人们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格萨尔是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认同、维系民族关系的纽带,是承载藏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然而,史诗这一特殊的艺术体裁是产生在特定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变化发展,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最终它也会与世界其他著名史诗如《伊利亚特》、《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一样,从口头传播转变为书面传播,以至口头形式的最后消亡以文本的形式传世。为此,保护格萨尔的口头传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对于史诗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漫长之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青海省率先开展的抢救,到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持续了三十年的全国大规模抢救与保护,至今,史诗格萨尔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已逐渐被国人乃至世界学术界认识并得到充分地重视与肯定。2006年1月1日,我国文化部公布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史诗格萨尔被列入其中。2009年9月30日,格萨尔口头传统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量史诗版本得到出版、说唱艺人得到保护、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由老、中、青学者组成的近百人的格萨尔研究队伍业已形成,在藏学领域以及史诗学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广大藏族居住地区,形成了格萨尔文化热现象,在藏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史诗格萨尔口头传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走向了世界。
    然而,史诗这一特殊的艺术样式是产生在特定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变化发展,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最终它也会与世界其他著名史诗如《伊利亚特》、《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一样,从口头传播转变为书面传播,以至口头形式的最后消亡而以文本的形式传世。庆幸的是,当下格萨尔的口头传承仍然在民间保存,尚有为数不多的民间说唱艺人活跃在民间,延续格萨尔的传承,我们还可以目睹这一史诗在民间的鲜活形态。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这一口头传统在走向衰弱,而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催促我们直面格萨尔说唱濒临消亡的现实,为此,抢救与保护格萨尔口头传统,仍然是我们必须继续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现在回顾以往的抢救与保护过程,梳理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总结、发现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与举措,对于格萨尔口头传统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或许会有裨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