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墨子》“说”体与先秦小说(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 董芬芬 参加讨论

    三、《墨子》“说”体与先秦轶事小说
    《墨子》“说”体中涉及许多名人轶事,其中关于伊尹、晏子及孔子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最为著名,是先秦轶事小说的雏形。《墨子》“说”体在古代轶事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开启之功。
    伊尹是商汤之相,商初举足轻重的人物。战国时代,盛传伊尹负鼎以滋味要汤的故事,《墨子·尚贤》、《庄子·庚桑楚》、《韩非子·说难》、《吕氏春秋·本味》,以及《说苑》的《尊贤》、《杂言》等,都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墨子·尚贤上》说:“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尚贤下》又说:“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贵义》篇还有一则汤亲自往见伊尹的故事,称伊尹为“天下之贱人”。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的记载,在现存先秦典籍中,《墨子》是最早的,应是此故事的始作俑者。
    墨子出身下层,极力称颂德才兼备的“贱人”,认为“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伊尹的故事寄托着墨子的人生理想,也有以伊尹自比之意。孟子对这个故事很不屑,时人盛传“伊尹以割烹要汤”,弟子万章就此请教孟子,孟子断然否定。他认为伊尹本为一处士,耕于有莘之野,深谙尧舜至道,汤使人三次迎聘,伊尹才答应出仕。孟子说伊尹是“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他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皆因能洁身自好,以庖厨要汤乃“辱己”,必非伊尹所为(《孟子·万章上》)。孟子的道德评价同等级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墨家尚贤体现了下层人士干政的诉求,伊尹举于庖厨的故事给儒家提倡的传统礼制以很大的冲击,孟子当然要坚决否定。儒墨两家关于伊尹的出身争持不下,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也不知何去何从,只好两说并存,但他更偏向庖厨说,墨家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说家类有《伊尹说》二十七篇,皆散佚不可考。鲁迅以为《吕氏春秋·本味篇》述伊尹以至味说汤之事,就是小说《伊尹说》的片段,“伊尹以割烹要汤,孟子尝所详辩,则此殆战国之士之所为矣”[12]15。《伊尹说》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是没问题的,但具体的时代不详。李剑国先生以为“其中罗列天下至味,不厌其详,涉及许多山川动植,显然也属于战国流行的地理博物传说”[10]142,视《伊尹说》为战国中晚期的作品,应是有道理的。《伊尹说》成于《墨子》之后,应与墨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墨家的尚贤思想在战国深入人心,“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的故事也广为传播,小说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一番生动的演绎,最后完成《伊尹说》二十七篇,与墨家相呼应。《墨子》“说”体中的伊尹故事,与《伊尹说》互相影响,互相促成,二者的关系直接而密切。
    《墨子》中的晏子,更是经过了加工改造的形象,是墨家的传声筒。
    晏子大孔子二十几岁,是孔子崇敬的人物,孔子曾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左传》载晏子言行甚多,是一个崇礼、尚德、具有民本意识的贵族。
    墨子对晏子也推崇备至,《晏子春秋》保存着两则墨子对晏子的赞语,如《问上》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在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百姓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墨家后学身处儒墨相排相斥最为激烈的时代,他们就借晏子之口诋毁孔子。如《墨子·非儒下》借晏子之口诬陷孔子同犯上作乱、不仁不义的白公胜有勾结,为人与白公胜相同。此事之不实显而易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楚事在哀公六年,而白公胜与石乞为乱在哀公十六年,时孔子已故。白公胜之乱,在齐景公卒后十二年发生,而晏子之卒更在齐景公之前,晏子生前哪里会预知楚国白公胜之乱,故孙诒让引苏时学说:“此诬罔之辞,殊不足辨。”[7]298
    《非儒下》还说孔子见齐景公,景公欲封之以尼谿,晏子批评说:“夫儒,浩眉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晏子批评儒家靡财好乐、久丧循哀、弦歌鼓舞、礼仪烦琐,与《墨子·公孟》篇对儒家的批评如出一辙,所以,《墨子》中的晏子与历史上晏子本人并不相符,俨然是墨子的化身。《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晏子为父治丧,“晏婴粗锿斩,苴经、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晏子所行子丧父之礼,与《仪礼》中《士丧礼》及《丧服》所述,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杨伯峻说:“三年之丧,周代果有此事。然春秋已不实行,故晏婴行之。”[15]1034晏子谨守三年之丧,躬行崇丧循哀,他并非如墨家所塑造的非乐、薄葬、反礼之人。所以,《墨子》“说”体中的晏子,乃是经过墨家后学乔装打扮、改造虚构的人物。
    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著名的贤相,他勤政爱民,廉洁机智,深得时人的爱戴。晏子去世后,有关他的传闻故事还广为传诵,墨家在这些传闻轶事中发现符合墨家主张的因素,就加以推扬演绎,甚至按照自己的需要,改编虚构晏子的言行事迹,专门来非儒毁孔。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后来也收在《晏子春秋》一书中。《晏子春秋》中表现晏子衣食弊薄、蔽车驽马等故事,多出墨家之手。柳宗元《辨〈晏子春秋〉》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其言不若是。”[11]114此诚卓识。清人张纯一说:“综核晏子之行,合儒者十三四,合墨者十六七。”[16]1在晏子传闻的基础上虚构一些故事,作为论辩之资,墨家的创作,使得《晏子春秋》一书更接近于轶事小说的汇编。
    墨家后学不仅抬出晏子来打压孔子,也给孔子编排了许多故事进行污蔑。
    除了说孔子与白公胜有勾结外,《非儒下》还说孔子一手导演了齐国田氏之乱:孔子未封于齐,迁怒于齐景公和晏子,就让鸱夷子皮(即范蠡)为卧底,搅得天下大乱,齐、越失国,伏尸无数,种种罪过,皆出于孔子之谋。孙诒让引苏时学说:“据《史记》,范蠡之吴后,乃变易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然之吴之岁乃孔子卒后六年,景公卒后十七年,又安知蠡之适齐而树之田氏之门乎?此与庄周所言孔子见盗跖无异,真齐东野人之语也。”[7]301《庄子》虚构孔子见盗跖,虽是对孔子的嘲讽,也不乏幽默的因素,其寓言性不言而明,但墨家编造的这些故事,却有居心叵测的人身攻击之嫌。
    当然,墨家对孔子的编排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充分利用孔子的经历进行改编虚构。如《非儒下》说:
    孔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沽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汝: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孔子平时衣食颇为考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席不正,不坐。生活节俭、衣食朴素的墨家,自然对孔子的这种做派反感之极,故意用其厄于陈蔡时的狼狈来说事,让孔子骂自己“苟生”、“苟义”,讽刺儒家“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的虚伪。这样的故事,人物真实,孔子厄于陈蔡也真有其事,“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之类的细节的确来自孔子,但总体的情节和对话皆是虚构,虽非有意为小说,现在来看,小说意味十足。
    墨家首先拉开非儒毁孔的序幕,之后道家、法家等纷纷效仿,以此作为宣传自己的手段,孔子与儒家受到空前的批判与否定,而孟子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捍卫儒家学说,维护孔子的至尊地位,孟子责无旁贷,所以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力辟杨、墨,对墨家所杜撰的这些诋毁孔子的故事,也予以驳斥。如《墨子·非儒下》说:
    孔某与其门弟子坐,曰:“夫舜见瞽叟孰然,此时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耶?何为舍亓家室而托寓也?”这段文字虚构孔子与其弟子妄议舜与周公。孟子弟子咸丘蒙就曾以此事向孟子求教,孟子说:“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万章上》)孟子的辟墨,首先要对墨家虚构的这些故事进行驳斥、证伪,他把这些故事一概斥为“齐东野人之语”,很不屑地揭示出它们道听途说的小说本质。
    尽管孟子辟墨不遗余力,但墨家编排的故事,还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比如《吕氏春秋·精通篇》、《淮南子·道应训》就有孔子与白公胜的问答,孔子与弟子妄议舜与周公的故事,就被《韩非子》拿来大做文章,其《忠孝》篇说:“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法家对这些故事也深信不疑,还作为批判孔子的口实,足见墨家非儒毁孔的影响之大。
    先秦的名人轶事小说,围绕某个历史人物杜撰一些故事,数量可观,篇幅短小,情节引人入胜,手法夸张,具有娱乐和教育意义,因多与史不符,被视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孔门弟子子夏称其为“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它直接当做孔子的话,用来评价小说家。儒家肯定小说的辨智,其奇足以动人听闻,其巧则有一时之近效,但因其终非六籍正典之善道,故主张与之保持距离。墨家不仅在这些传闻中寻求证据,资以为说,而且还参与到名人故事的改编创作当中。小说《伊尹说》、《晏子春秋》的创作与流传,都与墨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一程度来说,儒墨之争最具火药味的地方,正体现在对“说”体故事的真伪论辩之上。
    墨家把名人轶事作为论辩的武器,还加工、改编或虚构一些名人的故事,本出于壮大门派、打压别人的目的,但在文学上却引发了战国诸子轶事小说的创作高潮,之后的《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不约而同效仿墨家,或采旧说,或创新作,对先秦轶事小说的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的风气,实始于墨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