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20世纪上半期乐府研究史述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钱志熙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20世纪上半期的乐府研究,主要是在北大、清华及西南联大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展开的。黄节首开学院乐府研究之风气,但其方法趋向于传统;同时的歌谣运动、新文学运动也有力地促进了汉魏六朝乐府研究风气的形成,并且在研究方法与观念上都与传统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此后诸家,或主要是以平民文学、白话文学的观念阐述乐府,如郑振铎、陆侃如、冯沅君诸家,或力图将传统的乐府研究与新的美学观念相结合,以达到更加客观、历史的研究,如梁启超、罗根泽、萧涤非、王运熙诸家。但从诸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学院式研究方法、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新文学家式的研究方法,其实是相互交结一起的。本文主要从这样一些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上半期诸家乐府研究进行评述,试图建构20世纪乐府研究的学术史。
    【关 键 词】乐府研究史/学院派/新文学派
    【作者简介】钱志熙,男,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世纪学术发展历史,是一个现代学术发展的进程。20世纪的乐府研究,既是传统的乐府学的延续,同时又有它的现代的起点,与传统的乐府研究在体制与观念、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有两个因素最重要,一个学院式的乐府研究的展开,一个是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及其文学观念对乐府诗歌研究的深刻影响。20世纪上半期的乐府研究,因对学院式研究方法、继承古代的乐府研究传统与新文学观的研究方法各有侧重,隐成两种甚至三种研究倾向。也可以说存在着不同的乐府研究的流派。但是,在更多研究者中,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文学观念,其实又是复杂地交织着的。本文尝试循着上述思路述评有代表性的各家,为建立20世纪的乐府研究的学术史提供若干基础性的观点。
    
    20世纪初大学文学史教学与研究体制创立后,不仅撰写文学史成为一时之热,而且各种有关古代文学的专题研究也随之展开,开始了现代形式的文学史研究。从这一点来讲,促使学术界所说的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的首要因素,应该是新的教学与研究体制的确立,而随后发生的新文学运动的观念影响,相对来说是一个次要的、偶然性的因素。在乐府研究方面也是这样,我们看到,20世纪的汉魏六朝乐府研究,曾是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清华大学研究院、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们重要的选题之一。这与刘师培、黄节的影响分不开的。
    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奠定了20世纪魏晋南朝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是沟通以钟、刘为代表的古代文学史家与现代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之桥梁。发源于扬州学派的刘氏中古文学史研究,侧重在文人诗赋,是以扬州学派的“文”的概念来研究该段文学。从分段上说,汉代乐府不在其范围之内,而南北朝乐府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实亦未曾触及。但刘氏受近代西方学术观念启发,对于诗乐关系实亦有所关注。其《论文杂记》第15条“上古之时,六艺之中,诗乐并列,而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云云,第20条“诗与乐分,然后有诗有乐府,乐府将沦,乃生词曲”云云,①其基本观点,是强调词曲乃继乐府而生的歌诗。此外,刘氏接受西方文体发展观中诗歌早于散文的观念,并认为谣谚为诗歌之源。②刘氏关注到歌谣、诗乐分合、词曲等部分,实已涉及中国古代诗乐关系的整个历史。其对后来音乐文学的研究,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20世纪乐府研究的开山之作,实应推黄节(1873-1935)发表于民国十二年(1923)的《汉魏乐府风笺》。黄节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专授诗学。他以此为契机,系统整理研究诗经、汉魏六朝诗,并于1923年出版《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的研究以整理作家专集为主,是属于传统的研究形式,其乐府的研究,所秉的也是传统的方法。自汉儒以来,就每以雅乐的标准衡量、批评汉魏以来俗乐,这是古人研究乐府及其音乐的重要观念与方法。黄节细辨汉魏乐府的风雅颂体制问题,采用的仍是传统的学术方法:
    汉世“声”“诗”既判,乐府始与诗别行,雅亡而颂亦仅存,惟风为可歌耳。《汉书·礼乐志》: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盖风也;而朝庙所作,则安世房中歌郊祀歌谓是“颂”已;铙歌非雅也。郑夹漈谓:上之回圣人出君子作也,雅也;艾如张雉子斑野人之作也,风也:夹漈不辨“风”、“雅”矣。铙歌皆边地都鄙之谣,有音制,崎岖淫僻,止可度之鼓、吹、笛、笳,为马上之曲,不可被之琴、瑟、金、石,为殿廷之乐也;是故汉雅亡矣。魏武平荆襄,获汉雅郎杜夔,使创定雅乐。汉本无雅,夔所肄习乃制氏所传文王伐檀驺虞鹿鸣四诗之音节耳,非汉雅也;其篇又不传,知其无所创定矣。文帝使缪袭造短箫铙歌十二曲,用汉曲而易其名,如朱鹭为楚之平,思悲翁为战荥阳是也。夹漈谓魏晋仿汉铙歌短箫,叙其创业以来伐畔讨乱肇造区夏之事,即古之雅颂矣。岂知声为乐体。刘彦和云:“辞非典文,而律非夔旷。”短箫铙歌乃军中马上所奏,汉制尚不可登之殿廷,况仿为之耶!故汉雅亦亡矣。兹篇所录,皆汉魏乐府“风诗”,故曰“风笺”。
    黄节的基本看法,是认为汉虽有颂,而雅实无存。魏(当然也包括后来各代)的仿汉短箫铙歌,虽然辞语典雅、并且旨在歌功颂德,但其音乐本体却非雅乐,所以也不能算是雅。由此推论汉魏乐府主要的体制,实为“风”。这个观点看起来与后来新文学诸家重视汉乐府的民歌性质相近,但其方法观念则纯为传统。汉儒诸家,就斤斤于辨别汉乐雅亡而俗盛的事实,而其确定乐之雅与俗,主要的依据是音乐而非文辞。所以诸家甚至对《郊祀歌十九章》的音乐性质,也有所质疑。后世学者,如宋人郑樵、元人李孝光等,都采用风、雅、颂的分类方法来研究乐府。黄节的研究与这个古代的乐府研究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就大学堂及北京大学早期的诗学研究风气来看。其前主讲北京大学诗学的主要是桐城派的姚永概与同光体的陈衍诸家,他们主要以旧诗文家的身份来授学,自觉研究的意识尚未明确。他们对于乐府,也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黄节虽是诗人,且其诗学陈后山,与同光体也有相近的地方,但能突破此前的旧文学流派的局限,首先对汉魏六朝诗歌史展开较系统的研究。其重视汉魏乐府,并以风雅颂论汉魏乐府,可谓乐府学上承前启后、贯通古今的一环。黄氏在1933年发表的《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的最后一节,说到了他自己的乐府研究,并且表达了他对乐府研究的看法:
    十二年以前,学校无言乐府者,仆创为之解,今已蔚为大国,咸知乐府之足重,不下于诗三百篇矣……今日研究乐府者,无论与仆所见为异同,皆愿闻之。然徒为题目源流,纷争辩论;而于乐府之本体,不求探索;开篇不能明其义,则秉笔不能续其词;只有批评,而无感兴撰作,又无益之甚矣,非仆倡言乐府之本意也。③
    黄节隐然以学院派乐府研究的开山者自居,并非自夸之语。其所批评的“徒为题目源流纷争辩论”,当然是针对梁启超而言。而“只有批评,而无感兴撰作”,则似是有感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学派的乐府研究。后来萧涤非在他指导下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认为传统的以音乐为标准的乐府分类法,在乐调丧失后,只有文献整理的价值,“若欲统观历代升降之迹,则甚所宜”。④正是受到乃师看法的影响,并隐含批评梁任公一派过重传统分类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