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西汉赋家的郎官身份对其赋作的影响(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3年5期 蔡丹君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六(附古今纪要)影印本,大化书局1984年版,第574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册,第562—563页。
    ③祁峰《论西汉赋家身份的改变》,北京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七,第565页。
    ⑤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册,第727页。
    ⑥⑧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第3册,第739页。
    ⑦班固《汉书》卷七七《刘辅传》,第10册,第3251—3253页。
    ⑨班固《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第10册,第3213页;卷五四《李广传》,第8册,第2449页。
    ⑩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引《天人三策》,第8册,第2512页。
    (11)班固《汉书》卷五○《张释之传》,第8册,第2307页。
    (12)班固《汉书》卷五七上《司马相如传》,第8册,第2577页。
    (13)钱穆《秦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14页。
    (14)班固《汉书》卷五一《邹阳传》,第8册,第2340页。
    (15)班固《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第4册,第1157页。
    (16)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第9册,第2841页。
    (17)李乃龙、张春生《论汉初藩国文士的文学觉醒》,《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8)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册,第106页。
    (19)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20)班固《两都赋序》,费振刚主编《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21)(25)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第9册,第2863页。
    (2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七,第562页。
    (2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七,第556页。
    (24)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第8册,第2221页。
    (26)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第9册,第2860页。
    (27)(31)班固《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第9册,第2775页。
    (28)班固《汉书》卷六四下《主父偃传》,第9册,第2802页。
    (29)钱穆《秦汉史》,第99页。
    (30)成祖明《郎官制度与汉代儒学》,《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第34—40页。
    (32)司马相如《难蜀中父老》、《喻巴蜀檄》,《汉书》卷五七上《司马相如传》,第8册,第2577—2585页。
    (33)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34)司马相如《哀二世赋》,费振刚主编《全汉赋》,第89页。
    (35)刘熙载著、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32页。
    (36)贾谊《鵩鸟赋序》,费振刚主编《全汉赋》,第2页。
    (37)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第9册,第2863页。
    (38)班固《汉书》卷六四下《严助传》,第9册,第2776页。
    (39)班固《汉书》卷五七下《司马相如传》,第8册,第2577页。
    (40)班固《汉书》卷五一《枚皋传》,第8册,第2366页。
    (41)钱穆《秦汉史》,第135页。
    (42)司马相如《上林赋》,费振刚主编《全汉赋》,第62页。
    (43)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赋》,费振刚主编《全汉赋》,第106页。
    (44)孔颖达《毛诗正义·周颂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册,第1272页。
    (45)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3册,第1018页。
    (46)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卷九《颂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6页。
    (47)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48)班固《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第4册,第1045页。
    (49)司马相如《上林赋》,费振刚主编《全汉赋》,第67页。
    (50)班固《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第4册,第1052页。
    (51)孙少华《汉初骈散之分途及其政治与文学功能》,《文史哲》2010年第2期。
    (52)刘熙载著、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第72页。
    (5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85页。
    (54)班固《汉书》卷七《昭帝纪》,第1册,第223页。
    (55)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83页。
    (5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第794页。
    (57)班固《汉书》卷六六《杨敞传》,第9册,第2894页。
    (5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第901页。
    (59)班固《汉书》卷八《宣帝纪》,第1册,第255页。
    (60)(61)班固《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第9册,第2821页。
    (62)班固《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第9册,第2811-2822页。
    (63)班固《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第1册,第349页。
    (64)班固《汉书》卷一○《成帝纪》,第1册,第310页。
    (65)班固《汉书》卷九《元帝纪》,第1册,第279页。
    (66)班固《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第9册,第2826页
    (67)班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第9册,第2971页。
    (68)班固《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第9册,第2829页。
    (69)王褒《甘泉宫颂》,费振刚主编《全汉赋》,第150页。
    (70)班固《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第11册,第3535页。
    (71)王褒《四子讲德论》和《圣主得贤臣颂》,《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第9册,第2822—2828页。
    (72)班固《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第9册,第2829页。
    (7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页。
    (74)沈有珠《汉宣帝赋论发微——兼论其在赋论经学化中的导向作用》,《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5)班固《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第10册,第3287页。
    (7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第980—981页。
    (77)刘向《雅琴赋》,费振刚主编《全汉赋》,第153页。
    (78)徐宗文《论王褒赋的特点及其贡献》,《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79)孙少华《汉赋礼仪功能的式微与文学意蕴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80)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第8册,第2512页。
    (81)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82)班固《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11册,第3618页。
    (83)钱穆《秦汉史》,第211页。
    (84)班固《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第10册,第3274页。
    (85)班固《汉书》卷七二《王吉传》,第10册,第3058页。
    (86)班固《汉书》卷七三《韦贤传》,第10册,第3108页。
    (87)班固《汉书》卷七五《眭弘传》,第10册,第3153页。
    (88)班固《汉书》卷七一《疏广传》,第10册,第3039页。
    (89)班固《汉书》卷七九《冯奉世传附参传》,第10册,第3306页。
    (90)班固《汉书》卷七三《京房传》,第10册,第3160页。
    (91)班固《汉书》卷七一《平当传》,第10册,第3048页。
    (92)班固《汉书》卷八二《何武传》,第10册,第3481页。
    (93)班固《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第1册,第359页。
    (94)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第9册,第2864页。
    (95)扬雄《法言》序,《汉书》卷八七下《扬雄传》,第11册,第3580页。
    (96)董治安《关于汉赋同经学联系的一点探索——从扬雄否定大赋谈起》,《文史哲》1990年第5期。
    (97)班固《汉书》卷八七下《扬雄传》,第11册,第3575页。
    (98)班固《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第11册,第3514页。
    (99)何焯《义门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100)刘熙载著、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第474页。
    (101)陈恩维《试论扬雄赋的模拟与转型》,《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