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谢灵运山水诗体现玄言诗风的变革(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蔡彦峰 参加讨论

    玄理是山水审美的目的
    从“象以尽意”这一层关系来说,“言尽意”强调以意象的审美为“尽意”之法,对晋宋之际诗歌的发展影响深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促进了山水作为审美客体的确立。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确立是晋诗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玄学、佛教等都与此有重要关系。谢灵运的山水诗是玄、佛影响的结果,而山水形象与玄、佛义理是其基本表现内容。谢诗中山水与哲学义理是“象”和“意”的关系,体现为“立象以尽意”的内涵,即以审美表现哲理。从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实践看,山水与玄理作为表现范畴共存,但生动直观的山水形象与抽象思辨的玄学义理,作为截然不同的表现范畴,在诗歌艺术中必然存在间隙,这是谢灵运山水诗存在“玄言尾巴”、诗境不够浑融的根本原因。如《登永嘉绿嶂山诗》: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迳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回岩愈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这首诗总体上可以分成两层,从开头到“蔽翳皆周悉”是第一层,写游览的经历及所观赏的山水之景。“蛊上贵不事”以下则为第二层,表现了大量的玄理。诗人表现自己在寂寞的山水之境中体悟、坚守老庄之道。结尾两句,方东树谓“恬如当作恬知”,这两句出自《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其大意是说恬知交养则道德之境自其性而出。谢灵运此处正是说自己在山水的审美中进入了道的境界,认为自己已得养性之方。从这种诗歌来看,玄理不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点缀,而是其表现目的。
    事实上,谢灵运正是通过对玄理的体悟,获得一种他自认为超越他人的精神和人格的境界,这是他贵族性格的一贯体现。又如“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石门新营所住》),诗人认为自己真正体悟了玄理境界,而这种境界“匪为众人说”,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谢灵运有一种超越性的孤独感。谢诗中反复渲染这一情绪,如“永绝赏心悟”、“幽独赖鸣琴”、“拥志谁与宣”、“惜无同怀客”、“但恨莫与同”、“妙物莫为赏”等,这种孤独感与谢灵运在现实政治中的失意不无关系,但更根本的却是源于其玄学人格和精神境界。孤芳自赏式的孤独之感又进一步强化他对玄理的迷恋,因此,玄理是谢灵运山水审美的目的,是其诗歌所追求的意义之所在。谢诗很明确体现了“象—意”这一关系,明显地存在着形象与玄理两种表现范畴。从创作实践上来说,谢灵运山水诗对语言和形象的重视,是对玄言诗风的变革,但玄理表现目的及所谓“玄言尾巴”的存在,又说明他还未彻底完成这一诗史任务。这是晋宋诗歌变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