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杜书瀛:改造我们的批评(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 杜书瀛 参加讨论

    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细读文本,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我忽然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六十》中说过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这番话的;但是,若将这段话移用于文学批评,也许能够发挥它意想不到的作用。
    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从创作角度指作家、诗人出入“宇宙人生”。我们从批评角度,除了仍然需要出入于“宇宙人生”(作任何工作都要吃透“宇宙人生”)之外,更具体地要求批评家出入于“文学作品”:“入乎其内”,可以体察入微;“出乎其外”,则能冷静思考——旁观者清。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这里的关键,则在于批评家能否深入吃透文学作品内部的艺术内涵。这所谓“文学作品内部的艺术内涵”,不同流派的美学家所指可能各有不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那里,应该指作品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整体的全部深刻蕴藏,如人物形象、艺术意境、语言、结构、情感、思想以及作品蕴含的意识形态倾向等等;如果按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的说法,“文学作品内部的艺术内涵”则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再现的客体层次、图式化观相层次。类此,形式主义美学、新批评、存在主义美学、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等等,其“文学的内部”皆各有所指。但是不论如何,任何优秀的批评家都必须以艺术行家的素养(真正懂艺术)进入艺术作品的深层、底里,把握其艺术精髓,从而读懂、读透艺术作品。前面我们说到文学批评的种种不正之风和弊端,其共同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批评者既不能如王国维说的那样“入乎其内”——深入到作品内里亲身体察,以艺术行家的素养真正把握作品内涵;又不能如王国维说的那样“出乎其外”——跳出作品之外,以美学家的眼光对作品进行观照、审视,作出中肯的艺术分析、阐释和评价。优秀的批评家、真正能够搔到作家艺术家痒处的批评家、让作家艺术家心服口服的批评家,必须像王国维说的那样,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既懂创作、又懂理论,既能形象思维、又能抽象思维,成为出入创作和理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界的“两栖人”,写出既真正懂艺术、能够点准艺术的穴位,又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的批评文章。
    像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见《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一文中对梵?高的名画《农鞋》的阐释,就是以存在主义美学立场深入艺术作品内部、作出地道的美学解析的范例。海德格尔这样写道:“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迈动着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 沃的泥土。夜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的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器具聚集着对面包稳固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和死亡临近的战栗。”
    海德格尔说的是画;文学作品亦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