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从德国“国际译者之家”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陈巍 参加讨论

    只有多管齐下,高度重视国际译者的生存状态,强化图书外译资助项目的宣传,建立国际译者之家强力支持图书项目,才能下好中国图书外译的这盘大棋。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尤其是在图书出版领域,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种举措和翻译资助项目,例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作家协会的“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翻译资助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近年来,以上四大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无疑助力了不少中国精品图书外文版在国外出版,数量上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图书出版毕竟是市场行为,据笔者在国外图书市场和书店的观察,很多外译图书,除了在国际书展或者孔子学院展示之外,却很难在国外书店或者网店上买到。外译图书如果仅仅坐等国外译者或者出版机构主动申请翻译资助,依靠国内译者或者由国内出版社(如外文出版社等)负责出版,这种外译出版模式的成效并不突出。
    国外书店和网上书店销售的译自汉语的图书,除了莫言、麦家等具有国际声誉的作家作品之外,还有一些由中文翻译成外文的图书,不乏包含反华性质和抹黑中国形象的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形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反而遭到许多西方主流媒体刻意的误解与质疑。有一段时间,西方出版机构除了我国的国际知名作家外,基本上不会主动购买中国图书版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相关管理部门并不了解图书出版市场和图书翻译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很少关注能够正确传递中国形象的主体,即完全要依靠微薄的翻译稿酬存活的国际译者,更没有考虑和规划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多翻译培训和图书外译的机会与出版途径。这些国际译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国外出版社按照西方读者口味和意识形态选定的主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等学者早已发现此类图书外译的问题,他特别撰文分析: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是国外汉学家。实际上,资助、激励国外译者翻译本国图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因此我国现行的资助图书外译的体制无可非议。但是我们只注重出版方向,只关注外译出版的数量,很少考虑外译图书的生命力必须依靠国际出版市场。无人关注为图书外译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对译入成果的轻视等惯性思维,导致了对国际译者的价值与地位的忽视,认为仅仅向国际译者支付不菲的稿酬,就能把中国图书外译的工作做好,而事实并非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