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张江 南帆 何平等 参加讨论

    
    要义在于以文传意
    张江: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对“意义”的消解在文艺界受到一些人的拥趸。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创新,那么这种创新是否有悖于文艺的本质属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作家艺术家无论如何创新,文艺创作终究是一种思想的传达、意义的传递,这一点恐怕不能改变,也改变不了。否则,文艺存在的价值无从谈起。所以,一切文艺创新,必须最终服务于以文传意。
    王春林:在文学创作领域,所谓“以文传意”,显然意在强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本末倒置,不应该把写作的重心落脚在语言表达与艺术形式营构的层面上,而必须把所欲传达给广大读者的思想内容摆放到核心位置上。之所以要特别地提及这一命题,特别强调“以文传意”观念的重要性,或许与“文革”后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过的过于强调语言表达与艺术形式层面的刻意创新有关。
    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来自西方的所谓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学习与借鉴。这种学习与借鉴的某种直接后果,是一种被命名为先锋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形成。一方面,我们承认,先锋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向着思想艺术纵深处的演进与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却也不能不注意到,所谓先锋文学作品,存在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作家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投注到了小说的语言形式层面,从根本上忽略了小说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如果剥离了小说的精神性层面,只剩下一堆语言,那么,这样的小说创作其实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有甚者,干脆推崇一种“无情节、无人物、无主题”的所谓“三无小说”。如此极端的语言与艺术形式实验,到最后自然只能够以无奈的失败而告终。
    其实,古往今来的文学史早已证明,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可能只顾及所谓的语言与艺术形式,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思想内容。对于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就作出过精辟的论述。在“情采篇”中,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在他看来,思想内容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经线,艺术形式是承载表达内容的纬线。只有经线端正,纬线才能织成;只有内容确定,语言形式才能畅达。“文”,不能说不重要,但相对于“文”的重要性来说,“意”,也即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内容,才是更重要的方面。归根到底,只有那些文质兼胜,既以文采(语言与艺术形式)引人注目,更能够“以文传意”,表达出深邃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方才称得上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早在中国新文学的草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理论家们就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以文传意”的重要性。“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在这里,文学研究会所强调的文学“为人生”,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以文传意”。
    优秀的文学创作,大约总是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一旦有益于世道人心,那实际上也就在“以文传意”了。
    张江:从历史上看,文艺创新既是作家艺术家主观努力的结果,同时又是时代合力综合推动的产物。当前,中国文艺正处于前所未遇的波澜壮阔之大时代。这种大时代的巨浪,既可以将文艺裹挟其中,让艺术家随波逐流,从而成为文艺发展的掣肘之力,也可以创造无限生机、无限可能,从而成为文艺推陈出新、化茧成蝶的千载之机。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有幸亲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能够努力的就是,抓住机遇,将时代创造的无限可能化为文艺创新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