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文艺发展的动力,批评也是对文艺发展水平的检验。对于文艺批评,人们一直关注批评本体而忽视被批评的态度,实际上被批评的态度是文艺批评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批评本体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批评生态链。只有完善的接受,才可能有完善的批评。因此,在近年来文艺批评越来越异化、越来越受到社会诟病的状况下,全方位检讨批评问题,对于建立完善的艺术批评体系和学术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1983年,曹禺74岁,黄永玉60岁。这一年黄永玉给曹禺写了封信——“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晚辈如此批评前辈的言词在今天已经少有或不可能有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今天用这样的口吻来批评业内像曹禺这样的顶级权威,可能会成为引起无数口水的重大事件,可以背后做各种阴谋论的推想,也可能带来两个阵营的论战,还可能……如此等等。然而,面对黄永玉的批评,曹禺尽管“的确没有想到”,还是有这样令人感动的回复——“永玉,你是一个突出的朋友,我们相慕甚久,但真见面谈心,不过两次。我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真诚见人的友人。”“你的长信已经一页一页端正地放在照相簿里。”曹禺对于批评的态度应该成为今日的楷模,而黄永玉的批评也应该成为今天批评的示范。这两者之间的善意与真诚,构成了批评与被批评的友好格局,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