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乌托邦”:理想共同体的思维原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金寿铁 参加讨论

    莫尔是英国人,但他的《乌托邦》未能初版于英国。1516年9月3日,莫尔将这部关于未来“理想乡”的《乌托邦》草稿寄给了自己的好友、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1516年12月初,《乌托邦》以拉丁语初版于比利时鲁汶,初版原题目叫《至善政治形态与新岛乌托邦》。在寄给伊拉斯莫的最初信件中,莫尔附加的题目为“Nusquama”,是拉丁语Ne(not)+usquam(anywhere)的合成语。在与伊拉斯莫的多次书信来往过程中,这一题目被替换为希腊语ou(没有)与topos(场所)的合成语,即“乌托邦”。
    在《乌托邦》序言中,曾提到柏拉图的《国家篇》,从中可以看出,莫尔批判继承了前人关于“理想乡”的思维传统。此书不仅继承了这种思维内容,也继承了对话体的叙述方式。关于“理想乡”的主要内容均由拉斐尔叙述,而对话中出场的莫尔至多随声附和:“有那样的世界吗?”甚至,莫尔作为一个反驳者登场,一再反问和诘难拉斐尔关于“理想乡”的说明:
    “我无法同意您的话。如果没有利润追求的动机,人们都会变得慵懒怠惰,只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事。”不过,在此莫尔最终借拉斐尔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先生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不能正确地想象我所说的国度。您一旦与我一同前往乌托邦,亲眼目睹那个国度的风貌,您就会马上承认那里的先进制度了。”
    文学乌托邦恰恰致力于描述一种史诗般的替代性社会秩序方案。例如,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就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现实的建议:如何合理地重组国家和社会,如何维持秩序和自由,如何确保对内、对外乌托邦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等。不管乌托邦要素发生怎样变化,它们总是体现某种“完美的想象性实验”,它们使世界上尚未出现过的另一种社会状态成为可能。因此,一直以来,“文学乌托邦”都力图用“统一性”(Einheit)、“持续性”(Dauer)和“最终目的”(Endzweck)这三个基本范畴来构筑和解释乌邦结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