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小说对非虚构的“逆袭”(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朝全 参加讨论

    报告文学包容可然性或然性描写
    到了现代文学,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初生乃至走向成熟期的作品,对于该文体的限制性特征还都是比较模糊的。报告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可然性、或然性的想象甚至是虚构内容。譬如,夏衍的《包身工》中对人物心理和神态的描写,都是属于想象性或虚构性内容。这些描写未必是真实历史或事件本身的还原与再现,而是一种文学化的表现。这样的描写不违反艺术真实与事件真实的统一,因此是可以被接受的。
    即便是到了当代,被称为新时期报告文学奠基之作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同样有一些准虚构的想象性描写,那些细腻的描述似乎只有小说中才会出现。但是在报告文学中读到这样的段落,读者亦不会感觉诧异,反而觉得真实可信。这是因为,作者描写了可然性与或然性的内容,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和情感共鸣。
    《寻找巴金的黛莉》主体内容是一个悬念迭生的故事,决定了这部报告文学必然具有鲜明的小说性。而作者赵瑜采用的也是小说层层剥笋、逐步揭开谜底的笔法。通过寻找,揭开了一段又一段尘封的记忆,打开了少女黛莉曲折坎坷的人生画卷,一部不是小说却酷似小说故事的报告文学浑然天成地写就。
    由此可见,小说的故事脉络与结构、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技巧等,都可以对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非虚构创作进行全方位渗透,造就一些类似小说的非虚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