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开放性——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张知干 参加讨论

    坚定鲜明的人民性
    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一切事业的方向,全面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的人民性”这一时代课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并通过对文艺创作与文艺服务对象的深刻论述,积极探索当代“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对人民性的论述,不仅匡正了文艺界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在文艺服务谁的问题上思想纷乱、价值混乱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主体论。
    坚定了“文艺为了谁”这一文艺工作的根本立场。文艺工作“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总开关”,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中,面对市场大潮风起云涌,文艺领域出现资本为王、人民主体地位被淡化弱化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文艺观重申了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有关“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命题,从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文艺主体地位,重申了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大立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
    指引了“文艺要写谁”这一文艺创作的根本导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艺创作与人民的关系,关键是文艺如何表现人民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论断,用生动的比喻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强调“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是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美学命题,突显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与西方文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内涵,拓宽了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理论视野。
    确定了“文艺由谁评判”这一文艺工作的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评价摆在首位的重要论断,在规范文艺工作者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的参与度与话语权,这既是对人民群众欣赏能力的肯定与信任,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艺领域的延伸。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恩格斯较早提出了“美学的、历史的”评判标准,并且认为这两个标准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要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将“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之一补充进来,与“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并列成为文艺评论的四个标准,从而确立了“人民”在文艺作品评论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内涵和意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思想。
    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我党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为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寻求到了答案,成为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科学化的一个基本准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