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学批评,不仅要对批评本身有独立的见解,同时更要对文学创作有深切的了解和感知。用戏曲的行话说那叫——当行。它不是客串更不是反串。只有当行才会专业,才会被业内同行认同和承认。 这一点,我们在作家对金赫楠的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张楚说:“读过她的文学评论,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文字与她的生活态度有着偌大不同。这个长发披肩、喜欢穿裙子的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变成了手持利刃、丝毫不拖泥带水的侠女。没错,在关于文学的话题上,她总是保持着犀利独到的眼光和敢说真话的勇气。我怀疑李浩兄口才那么好,见解那么锋利,都是平时和赫楠谈论文学唇枪舌战时练就出来的。不过赫楠还是挺给我面子,我们也私下聊过文学,不过聊得温和,她说我的小说总是在呈现,而没有切入体肤的追问,这个观点我也赞同。我总是喜欢乱看报纸,有次在报纸上读到篇关于《带灯》的评论,说它暴露了贾平凹从整体上考量、思虑和把握当下乡土现实的无力,面对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的时代,他只能给出一种碎片化的呈现,平面化的描述。当时我也刚读完《带灯》,这作者真是把我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忍不住去看作者的名字,却是金赫楠,不禁哑然失笑。”李浩说:“谈及我在金赫楠批评中的获取,她给予我的:一是对世俗世相的体贴关照。她屡屡如此警告,针对我过于形而上的‘傲慢与偏见’。她试图培养我对家长里短、平静日常和生活褶皱‘深沉的热爱与真切的理解’,每次,我均竖起尖刺,保持鄙视的刻薄,但这一警告的影响却悄悄进入到我的内心,我的写作中。”像张楚、李浩这些燕赵才子们,虽然内心的狂野深藏不露,但要得到他们的认同也绝非易事。 金赫楠在文学批评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也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这在她与“河北四侠”的对话或交往中、在文学前辈王力平的倾情举荐中可以一览无余。金赫楠是幸运的,这样的小环境实在难得。祝愿金赫楠在这样简单、友爱、纯净的文学环境中走得更远,有更大的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