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抑或创作倾向(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蒋承勇 参加讨论

    
    作为文学史对某个时代文学——诗学特质进行整体描述的概念,“文学思潮”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在新的哲学文化观念尤其是人学观念引导下,通过文学运动形式创立新的诗学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文学方法,最终创造出新的文学文本形态。
    一种文学思潮的独立存在,既要有特定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更要形成具有特定诗学观念和艺术品格的“精神气质”,它是文学思潮得以确立的本质要素。
    通常,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可以超越历史,但“精神气质”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思潮的概念不但有内涵上的“质性”规定,也有外延上的“历史性”或“时期性”刻度。就此而言,同西方持续2000多年的“摹仿说”相辅相成因而几乎“无边的”现实主义,就不是一个思潮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摹仿”观念及西方叙事文学传统相关涉的“创作倾向”。由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所奠定的“写实”传统,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之前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导传统,后来西方文学史家称之为“摹仿现实主义”。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衰微、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之际,徜徉于滋养自然主义的科学主义大潮,愤懑于浪漫主义走向极端后的虚无浮泛,这种古已有之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格外盛行,人们误将它视为一种“文学思潮”。而实际上只是以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为思想核心,经由西方叙事文学传统逐步锤炼的“摹仿现实主义”的新形态,依然属于一种创作倾向而非文学思潮。
    大致说来,以19世纪中叶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人为代表的一代小说家,将浪漫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这两种不同观念元素和文学元素进行了简单融合,在对自身依然置身其中的浪漫主义隐隐约约的抱怨声中,由这种“融合”而成的文学创作给文坛带来一种新气象。不过,虽然其间已透露出未来文学和诗学形态的不少信息,但其“新质”未尝凝结为足以相对完整、独立的诗学系统、方法论系统和文本构成系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新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时依然如此。
    正是作为“创作倾向”的概念,现实主义因“外延”的“无边”,“内涵”常常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在实际存在中,常常本能地趋向于寻求某种外在的支撑,于是便有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组合”。在西方,有“心理现实主义”、“虚幻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反讽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朴素现实主义”、“传奇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是高尔基的“批判现实主义”和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正式写进作家协会章程并规定为苏联文学基本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我国,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被确定为中国文学基本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变种“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革命现实主义”外,还有“新民主主义现实主义”、“进步的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这种惊人的繁殖力,表征的正是作为文学传统的创作倾向属性,而非文学思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