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晓梅: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一次有着高远意义和深刻内涵的讲话,总书记对广大作家文艺家提出了四点希望,实际上为我们设计了一幅有希望、有远景和有温度的文学蓝图,每个人都能在这幅蓝图中看到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我们少数民族作家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了可贵的属于云南特有的文学现象。云南的民族文学是植根于自然的文学,她太多关联了土地、河流、山川、森林、湖泊,所以她在灵动与松弛的状态下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来观照现实,追求美好,歌颂光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不光在于取得多少奖项,也不仅在于涌现出多少作家,更重要的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不可复制的品质,这恰恰取决于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省。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我愿意和其他作家一起,以更强大的文化自觉投入到未来的创作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人民,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既能体现可贵的云南品质,也符合这个伟大时代对我们的期许。 蒋 蓝: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发展提出的四点希望,是中国文化、中国文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和指南。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这一希望感触良多。谈到文化自信就涉及到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透彻、清晰地厘定了一种健康、发展的历史观:看清历史,参透生活,认识自己。而历史感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史识、史才、史德的基础上。我是一名记者,也是散文、非虚构文学写作者,曾接触到大量的普通群众,决心在未来的写作里,努力向山河与民众求知,以更深入更接地气的态度,向传统致敬,在写作实践中把感受到的文化自信力,成为举起我文学世界的斗拱。 凡一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文艺家要有史识、史才、史德,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这是在提醒我们作家要有良知,文艺家创作的作品,一定要忠实良知,才能忠实历史。这个良知,我以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良知,一个是艺术良知。如何在创作中融入或体现社会良知和艺术良知是有难度的,对文艺家来说永远是个考验。但如果通过了这个考验,也就意味着这个通过考验的文艺家将成为历史,被历史铭记,因为他无愧于他生活的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